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20篇
综合类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自患者血液中分离出原虫,作为全虫颗粒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了两批融合试验,均获成功。融合率分别为44。27及91.64%,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41及19.84%。通过克隆化培养,已初步筛选出25株分泌抗人间日疟红内期原虫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相似文献   
2.
现有研究表明,旋毛虫成虫、新生蚴和肌肉幼虫,在形态和免疫反应等方面既有共同性,又有很大的不同。分别研究它们的抗原成份,进而分离、纯化具有保护作用的抗原组份,在旋毛虫免疫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若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首先就要有无菌分离和培养虫体的好方法。鉴...  相似文献   
3.
作者用琼脂双向免疫扩散法检定20株抗间日疟红内期原虫杂交瘤McAbs 的Ig类别及IgG亚类。结果显示:其中8株属IgG_1、9株属IgM。用IFA法对此20株杂交瘤McAbs进行种、期特异性免疫荧光的检测和分析,发现它们对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均呈阳性反应,其中 5株与三日疟、6株与恶性疟原虫红内期有交叉反应,而对同种疟原虫子孢子期却均呈阴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将“QBC”技术应用于间日疟病原学检查,获得满意结果。QBC管经离心后,寄生原虫的红细胞被浓集于浮柱下缘周围的棕黄色层中,荧光镜下观察,此层又可分为红细胞层、粒细胞层、单核-淋巴细胞层及血小板层。间日疟原虫环状体主要分布在红细胞层,但偏近与粒细胞层的界面处;部分虫体在血小板层,但偏近与单核-淋巴细胞层的界面处。裂殖体和配子体主要分布在单核-淋巴细胞层及与血小板层相靠近的界面处。  相似文献   
5.
膝角泉蝇群Pegomya acklandi group已知种有日本的P.acklandi Suwa,1974和我国的重毫泉蝇P.dichaetomyiola Fan,1982,李荣、邓安孝(1983)报道了四川峨眉山该群8新种,即黄前基泉蝇P.flaviprecoxa,钩阳泉蝇P.hamatacrophalla,稀鬃泉蝇P.rarifemoriseta,小齿泉蝇P.dentella,狭肛泉蝇P.angusticerca,叶突泉蝇P.folifera,简叶泉蝇P.simplicifor-ceps,黑转泉蝇P.melactrochanter;本文则描述相继发现的黑前股泉蝇P.nigriprefemora,半环泉蝇P.semiannula,裂叶泉蝇P.rhagolobos,密毛泉蝇P.densipilosa,月茎泉蝇P.meniscoi-des等5新种。  相似文献   
6.
利用低渗透析-Sephadex G200层析制备电泳纯、并具免疫活性的IgM型抗Pv红内期McAb(6H_6G_(11))免疫家兔,获得抗-6H_7G_(11)独特型抗体(Anti-6H_7G_(11)Id)。经免疫双扩散、ELISA以及竞争性免疫实验和动物实验表明,该Anti-6H_7G_(11) Id具有针对相应独特型决定簇的特异性,为半抗原抑制性Ab_2,并能模拟Pv抗原的作用,为交叉反应独特型。  相似文献   
7.
作者用一种较新的细胞分离剂——Percoll,首次从宿主(猴、人)血液中浓集与分离间日型红内期原虫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食蟹猴疟原虫成熟滋养体、裂殖体及配子体的回收率分别为25.12、53.97及20.33%,纯度为95.31%。人间日疟原虫相应各期的回收率分别为37.80、52.35及37.41%,纯度为94.39%。  相似文献   
8.
1992-1998年期间用新型荧光光源,薄血膜吖淀橙染色法和吖啶橙包被的毛细管法,分别在四川省筠连县和名山县疟疾流行区,对428人进行现场应用,其中145例采用AO法和QBC技术同时检测,并用姬姆萨染色作对照。  相似文献   
9.
旋毛虫感染小鼠IgG,IL—2和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的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小鼠感染旋毛虫后IgG抗体水平、IL-2分泌量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方法 分别于旋毛虫感染后第7、14、21、28和35天,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甭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和IL-2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百分率。结果 IgG抗体水平在感染后逐渐上升,感染后35天达最高值;T淋巴细胞的变化表现为CD4^+细胞减少、CD8^+T细胞增多,CD4^+/CD8^  相似文献   
10.
旋毛虫感染小鼠IgG、IL-2和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小鼠感染旋毛虫后 Ig G抗体水平、IL - 2分泌量和 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方法 分别于旋毛虫感染后第 7、14、2 1、2 8和 35天 ,采用 EL ISA方法检测血清特异性 Ig G抗体水平和 IL- 2含量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CD4+、CD8+T细胞百分率。结果  Ig G抗体水平在感染后逐渐上升 ,感杂后 35天达最高值 ;T淋巴细胞的变化表现为 CD4+T细胞减少、CD8+T细胞增多 ,CD4+/ CD8+细胞比值下降 ,以感染后第 14天最为显著 ,直到感染后第 35天仍未见恢复。IL - 2分泌量以感染后第 7天达高峰 ,然后迅速下降 ,到感染后第 35天低于正常组。讨论 旋毛虫感染的急性期 ,小鼠出现免疫抑制现象。抗旋毛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是由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协同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