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构建含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ene,gfp)的质粒,电转化从鸡胃肠中分离的乳酸杆菌,并口服接种小鸡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重组乳酸杆菌,观察该乳酸杆菌在胃肠道中的分布.方法 在获得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德氏乳杆菌乳亚种D17(D17-GFP)菌株后,口服接种20日龄的鸡,于接种后1.5、6、12、24、48和72 h分别取胃肠内容物接种培养并计数,同时取胃、空肠、回肠、盲肠、肝和脾脏做冰冻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17-GFP的分布.结果 D17-GFP在接种鸡6 h后,胃肠道的内容物中可发现D17-GFP,在42 h时细菌数达到最大,并且3 d后菌量仍维持在1×104 CFU/g左右.在荧光显微镜下发现D17-GFP主要存在于肠道的内容物和黏液中.结论 GFP在德氏乳杆菌乳亚种D17中得到了稳定的表达,重组D17-GFP可在鸡胃肠道的黏膜处定植.  相似文献   
2.
肠道产丁酸细菌及其丁酸产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哺乳动物大肠中的厌氧微生物能发酵产生大量的短链脂肪酸(SCFA),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其中丁酸是结肠能量的首选来源,对肠黏膜修复及结肠炎和结肠癌的预防起作用.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关于肠道产丁酸菌种类、数量及发酵特性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本文就单胃动物肠道产丁酸菌种类、丁酸产生途径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仔猪哺乳期和断奶后胃中细菌和乳酸杆菌菌群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新生仔猪从7日龄至35日龄(断奶后2周)胃中细菌及乳酸杆菌的菌群变化.方法:利用Dilution-PCR半定量法比较仔猪胃中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变化,采用PCR/DGGE及16S rDNA序列分析技术,比较细菌和乳酸杆菌菌群的变化.结果:仔猪哺乳期胃内食糜维持较低的pH值,断奶后pH值显著上升.Dilution-PCR分析发现,仔猪在哺乳期胃中细菌数量很低,而断奶后总细菌数量显著上升,乳酸杆菌数量则略有上升;DGGE图谱显示,哺乳期胃中细菌条带较单一,优势菌为相对高GC含量细菌,断奶后图谱中出现一些新的优势条带,序列分析表明,它们分别属于Escherichia fergusonii,Escherichia coli,Streptococcus gordonii和Streptococcus suis;乳酸杆菌DGGE图谱相似性分析显示,仔猪断奶前、后胃中乳酸杆菌变化较小.结论:仔猪断奶应激,引起胃pH值显著上升,并造成潜在病原菌在胃中大量增生.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一种炎症性肠道疾病,研究发现丁酸的添加有助于缓解UC.已有研究表明丁酸可能通过促进组蛋白乙酰化或者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Rs)进而激活下游的信号途径抑制炎症基因表达.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发现丁酸抑制UC的主要机制是,首先丁酸可以激活GPRs,进而激活其下游的信号通路,影响炎症因子表达,对免疫细胞的分化和迁移产生影响;其次丁酸也可以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促进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保证肠道的屏障功能;丁酸也可以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抑制炎症因子表达,促进T细胞凋亡,促进肠道抗菌肽的分泌.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了丁酸抑制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机制以及丁酸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的应用,为丁酸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机制研究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肠道必需氨基酸代谢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肠道代谢过程中,食物必需氨基酸可不同程度地被肠道组织利用。这些必需氨基酸,除了用于合成肠黏膜蛋白质外,还可通过不同途径在肠上皮细胞内代谢。它们不仅是小肠黏膜的能量物质,同时还参与肠道内氨基酸、谷胱甘肽和多胺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对维持肠黏膜完整性和肠道功能有重要意义,对整个机体的代谢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顽固性便秘患者粪便和结肠黏膜菌群在行金陵术切除大部结肠前后的改变。方法采集健康人群及顽固性便秘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粪便和结肠黏膜样本,提取总细菌核酸,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样本中优势菌群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定量PCR结果显示顽固性便秘组粪便及黏膜样本优势菌群数量较健康人群无显著区别(P>0.05);粪便样本中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明显低于正常人群(P<0.05),黏膜样本中双歧杆菌明显低于正常人群(P<0.05)。术后6个月粪便样本中优势菌群数量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黏膜优势菌群数量无显著变化(P>0.05),粪便及黏膜样本中双歧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的数量较术前显著上升(P<0.05),达到或接近正常人群水平。便秘组粪便样本中甲烷菌数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区别(P>0.05);术后较术前也无显著变化(P>0.05),但显著少于正常对照组(P<0.05)。便秘组黏膜样本中甲烷菌数量显著少于正常对照组(P<0.05),术后则显著增多(P<0.05),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金陵术外科治疗顽固性便秘缓解患者症状的同时,有助于结肠菌群结构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食物过敏及益生菌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对食物卫生的要求亦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食物过敏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日趋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食物过敏主要是由于机体摄入的食物中所含的外源性蛋白质进入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后,导致机体免疫应答向Th2型免疫应答发展,使Th1/Th2免疫动态平衡失调,过度分泌细胞因子(IL-4、IL-5和IL-13),产生特异性抗体IgE,导致肥大细胞脱粒,组胺释放,肠道微生物区系变化等症状.目前,在预防和治疗食物过敏性疾病方面已有很多报道,唯独益生菌疗法备受青睐.因为益生菌作为肠道中的土著菌群不仅可预防和治疗食物过敏,而且还能通过分泌γ干扰素(IFN-γ)、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细胞因子,以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恢复免疫系统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肠道大豆异黄酮降解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豆及其加工制品不仅是人类植物性蛋白食品的主要来源,更是畜禽饲料蛋白质的首要来源.目前,一方面我国是饲料蛋白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年大豆需求量的60%以上依赖于进口;另一方面大豆中的一些抗营养因子和活性物质的存在方式(如以糖甙形式存在的大豆异黄酮)却不利于动物的消化吸收,难以发挥其调节宿主生理功能的作用.因此,对这些抗营养因子进行转化从而提高大豆及其加工制品的营养价值已经成为共识,尤其是分离筛选针对不同抗营养因子的特异降解细菌日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综述了大豆异黄酮的种类、化学结构及其在动物生理中的特殊作用,尤其是肠道细菌在大豆异黄酮代谢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目前降解大豆异黄酮细菌菌株的分离筛选情况.  相似文献   
9.
人体与肠道微生物间的互惠共生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宿主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传统方法通常建立在体外(共)培养技术之上,但现在已经证实,绝大多数肠道微生物在目前培养技术下是体外不可培养的,因此这种体外(共) 培养技术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分子生物学技术正在该领域里迅速地渗透和广泛地运用,日益突破传统技术和方法的局限,从而有助于我们深刻地揭示宿主与肠道微生物之间互惠共生的分子机制:人肠道向肠道微生物提供优越的栖息和繁殖环境,其中包括天然的厌氧条件,丰富的营养物质,以及适宜的温度和pH等; 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影响到人体的营养物质加工、能量平衡、免疫功能、胃肠道发育和成熟及其他多种重要的生理活动.这种互惠共生关系可能是宿主与肠道微生物之间在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相互选择和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服用伴大豆球蛋白胃蛋白酶水解肽的小鼠,灌喂E.coli后的健康状况,分析小鼠灌喂E.coli后24h,48h粪样微生物区系的变化。方法应用PCR—DGGE技术对小鼠粪棹微生物区系进行相似性分析;应用连续稀释PCR的方法检测小鼠灌喂E,coli后24h,48h粪样中细菌的数量;同时观察小鼠灌喂E.coli后的健康状况。结果小鼠灌喂E.coli后24h,盐酸彻底水解伴大豆球蛋白液组(HCLFHC)和灌菌对照组(CON)的相似性较高(71.5%),伴大豆球蛋白组(Conglycinin)和伴大豆球蛋白胃蛋白酶水解肽组(PTC)与正常对照组(CONN)的相似性都较高(分别为82.4%和72.9%);灌喂E.coli后48h,CONN组和CON组的相似性不高(59.6%)。PTC组和CONN组的相似性较高(73.7%),PTC组和Conglycinin组、HcL—FHC组、CON组的相似性都不高(分别为51.4%、563%、48.1%),PTC组小鼠粪中细菌的数量明显低于CON组和HCL—FHC组.同时PTC组健康小鼠的数量明显多于其它处理组。结论伴大豆球蛋白胃蛋白酶水解肽能维持肠道健康的微生物区系。降低肠道细菌的数量,维持感染E.coli后小鼠的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