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2篇
药学   21篇
肿瘤学   2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织血小板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免疫荧光标记通过流式细胞仪(FCM)检测50名健康人、48例初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30例抉完全缓解ITP患者的外周血网织血小板(RP)百分率和血小极相关抗体(PAIg),并以RP%和PAIg两种方法配对测定48例ITP患者,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越性。结果:ITP初治组的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绝对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ITP缓解组的RP%和绝对值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RP%对ITP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和98%,而PAIg对ITP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8%和80%,RP%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PAIg(P〈0.01)。提示RP%法对ITP的诊断价值较传统PAIg法大,且可作为ITP临床判断疗效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索自然杀伤(naturalkiller,rqK)细胞表面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抑制性受体(killerimmunoglobulin—like inhibitionreceptor,KIR)基因与HLA—Cw配体匹配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对27名健康人取新鲜外周血20ml,用NK细胞免疫磁珠分选试剂盒负向分选高纯度NK细胞。对30例初治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取新鲜骨髓液10ml,分离单个核细胞作为靶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CD158a,CD158b表达水平。取健康人和患者的外周血各2ml,以PROTRANS法抽提DNA,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分型技术分别检测HLA—Cw、KIR基因。MTT法检测KIR与HLA—Cw基因不同组合的NK细胞对AML患者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结果表明:分选后的NK细胞,纯度为(90.8±6.08)%。NK细胞KIR基因与靶细胞HLA—Cw等位基因的匹配数少则NK细胞的杀伤效应强,0个等位基因匹配的杀伤率为(50.66±8.40)%,1个匹配与2个匹配的杀伤率分别为(38.28±6.71)%,(19.74±4.15)%,(F=20.226,P〈0.001)。NK细胞的KIR表达水平与杀伤作用也有一定的联系(F=16.276,P值〈0.001)。结论:NK细胞对AML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与抑制性KIR/HLA—Cw的匹配数及KIR的表达相关,匹配越少、KIR表达越低,杀伤率越高。  相似文献   
3.
吴炜  谢晓宝  钱新瑜  严峰  凌云  曹祥山 《吉林医学》2011,(19):3931-3933
目的:观察以硼替佐米为主的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3例MM患者(初诊MM13例,难治复发MM10例)采用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每个患者接受1~6个疗程的化疗。采用EMBT标准评价疗效,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规毒性判断标准(NCI CTCAE3.0)判断不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13个月(2~30个月),完全缓解(CR)3例(13.0%),接近CR(nCR)1例(4.3%),部分缓解(PR)7例(30.4%),轻微反应(MR)6例(26.1%),总有效率(ORR=CR+nCR+PR+MR)73.9%。在初诊组及难治复发组、ISS分期Ⅱ期及Ⅲ期、肾功能不全及肾功能正常MM中,CR/nCR率和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感染、血液学毒性、外周神经病变、腹泻及乏力,多数易于控制。结论:硼替佐米为主的方案治疗MM有效率高,多数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4.
汤丽  曹祥山  邱国强  凌云 《江苏医药》2008,34(5):503-505
目的 探讨临床注射用氟达拉滨对大鼠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后造血重建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Allo-BMT模型,以清洁级Wistar大鼠为供鼠,清洁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A、B、C三组,受鼠接受全身照射(TBI)6.0Gy作为清髓性预处理.4h后,A组输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B组经尾静脉输注供鼠骨髓及脾混合单个核细胞,C组经尾静脉输注用氟达拉滨体外培养24h的供鼠骨髓及脾混合单个核细胞.移植后每天观察三组受鼠造血恢复情况及aGVHD的发生情况.结果 移植后B、C组大鼠的外周血像平均恢复时间分别为(18.50±1.05)和(15.17±1.47)d(P<0.05).A组大鼠的血像持续降低至死亡.临床aGVHD评分,B组明显高于C组[(7.33±1.63) vs. (4.67±1.23)分,(P<0.05)].肝脏和结肠病理分级比较,B组以Ⅳ~Ⅴ级、C组以Ⅱ~Ⅲ级aGVHD病理变化为主,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大鼠Allo-BMT模型中,经氟达拉滨体外培养的供鼠细胞能显著减轻受鼠的aGVHD.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K562细胞增殖及表面分化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别将K562细胞悬浮培养及与MSCs黏附培养,绘制K562细胞生长曲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K562细胞周期及表面分化抗原的表达.结果 与悬浮培养比较,与MSCs黏附培养的K562细胞增殖受抑,G0/G1期细胞增加(P<0.05),G2/M期细胞增加(P<0.05),而S期细胞减少(P<0.05);但悬浮培养与黏附培养在细胞分化抗原的表达上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 K562细胞与MSCs黏附培养可以抑制K562细胞的生长,但对其分化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CD_8~+T细胞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丽  曹祥山 《医学综述》2007,13(24):1946-1947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最主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之高引起国内外众研究者的重视。对aGVHD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研究已证实CD4+辅助性T细胞在aGVH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对CD8+T细胞的研究起步较晚,现就其与aGVHD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采用脐血造血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动态观察脐血贴壁生长细胞所分泌的IL-6、TNF水平和对造血干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脐血贴壁生长细胞形态后有较高的IL-6分泌水平,TNF第一周分泌水平增高,第二周下降至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伴抑郁障碍患者抗抑郁治疗前后血浆P物质的变化。方法将46例恶性血液病伴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3例,均进行常规内科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伴睡眠障碍者每晚口服米氮平15mg·d^-1治疗,无睡眠障碍者早晨口服氟西汀10mg·d^-1治疗,观察4w。于治疗前及治疗2w、4w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状况;于治疗前及治疗4w末采集空腹静脉血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P物质浓度。结果研究组治疗2w末起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下降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内及两组间治疗前后各时段血浆P物质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抗抑郁治疗可改善恶性血液病患者伴发的抑郁症状,但对血浆P物质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例合并t(8;16)(p11;p13)易位的罕见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应用骨髓细胞学、白血病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多重PCR、逆转录-PCR、二代测序等方法对患者进行综合检测。结果该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继发于胸腺癌化疗后,临床表现为乏力、皮肤瘀斑,同时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染色体分析发现t(8;16)(p11;p13)易位,逆转录-PCR和测序结果证实存在MYST3-CREBBP及CREBBP-MYST3两种融合基因,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后短期内复发,总生存时间仅7个月。结论t(8;16)(p11;p13)易位可致MYST3基因发生重排,与CREBBP形成融合,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特点,常规化疗疗效差,生存期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和网织血小板(RP)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3-06~2004-10住院的ITP患者48例,根据疗效分为两组,其中临床有效组40例,临床无效组8例,以5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其治疗前后血浆和(或)血清PAIgG及RP%,并常规血小板计数。结果ITP患者临床有效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AIgG和RP%显著降低(P<0.01)。临床无效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AIgG和RP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前3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PAIgG和RP动态检测将是ITP患者血小板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