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1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南江县1起流感疫情中病例的临床特征,为更好地诊断流感控制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填写病例基本信息和12种症状一览表,将12种症状归为头痛/头昏症状、全身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卡他症状和呼吸道症状5大类,用Excel、EpiInfo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有病例607例,罹患率30.7%;各类症状发生率为70.84%~91.93%。高峰期,头痛头昏症状的发生率较高,为93.13%(χ^2=7.51,P〈0.05),卡他症状较低,为72.33%(χ^2=6.68,P〈0.05)。各大类症状发生率男性为70%~91%,女性为68%~92%。头痛/头昏症状中,11岁组的发生率为96%,高于16岁组的发生率72.22%(χ^2=4.39,P〈0.05);消化道症状中,11岁组的症状发生率为92%,高于16岁组(χ^2=6.03,P〈0.05)。11岁组的重度头痛/头昏比例为50%,高于其他年龄组(χ^2=20.12,P〈0.05),消化道症状为43.48%,高于其他年龄组(χ^2=59.40,P〈0.01)。结论该次疫情,各类症状发生率均在70%以上,高峰期头痛头昏症状发生率较高,卡他症状较低;低年龄组的头痛头昏症状、消化道症状发生率较高且症状较重,全身中毒症状发生率较高而呼吸道症状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四川省登革热媒介伊蚊的分布情况,为登革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全省2008-2009年登革热媒介伊蚊进行监测,分析蚊虫密度,分离登革热病毒。结果 19个监测点蚊幼虫的容器指数为24.05%,白纹伊蚊总密度为5.69只/人工小时。以废旧轮胎容器指数最高,为48.77%;特殊场所蚊幼虫容器指数和成蚊密度均较高,分别为40.74%和15.32只/人工小时;容器指数高峰在7月为30.60%,成蚊密度高峰在8月为7.94只/人工小时;白纹伊蚊是大多数监测点的优势蚊种,构成比在26.88%~98.37%之间;19个监测点白纹伊蚊的密度有地区差异,但无地理位置差异。甘孜州南线未发现伊蚊。内江市隆昌县采集的白纹伊蚊成蚊标本4470只,未分离出登革热病毒。结论白纹伊蚊在四川盆地分布广泛且密度较高,一旦有登革热病例输入,有可能造成疫情扩散。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四川省虫媒病毒调查,了解乙脑主要流行区蚊虫及其虫媒病毒的分布状况,为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2006-2008年在调查点蚊虫孳生高峰期采集蚊虫标本,进行分类鉴定,并用BHK细胞分离病毒,连续3代观察细胞病变情况;收获细胞病变阳性分离物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MEGA3.1生物学软件完成氨基酸序列和病毒进化树分析。结果三带喙库蚊和骚扰阿蚊为乙脑流行区优势种群,分离11株虫媒病毒,其中8株经IFA和RT-PCR鉴定为乙脑病毒(JEV),均属于基因Ⅰ型JEV。E基因区段核苷酸和氨基酸比较发现,8株病毒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1%~100.0%和99.7%~100.0%;与2004年四川分离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7.8%~99.6%,氨基酸同源性在99.3%~100.0%。另外3株病毒在BHK细胞上出现病变时间较JEV快,用20种不同种属的虫媒病毒免疫腹水IFA鉴定和相关的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在四川省乙脑流行区有5种蚊虫,其中三带喙库蚊和骚扰阿蚊为优势种群,乙脑病毒由三带喙库蚊携带,其E区核苷酸和氨基酸相对保守,有利于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同时,分离出3株不能鉴定的虫媒病毒,提示为我国不常见种型或尚未发现的新毒种,其生物学特性和对人类的致病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11-2015年四川省流感流行情况,为制定流感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流感样病例(ILI)及病原学监测数据、流感/ILI 暴发疫情资料并分析。结果 四川省ILI%有明显冬春和夏季高峰,但冬春高峰较全国其他地区提前5周。2011-2015年共采集ILI咽拭子标本68281份,核酸检测阳性率11.63%,以2012年最高(15.36%),各年度标本核酸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 <0.001);阳性标本集中在1-2月、7-8月以及11-12月,各月份标本核酸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 <0.001);2011-2015年我省H3N2亚型、B型、甲型H1N1流感交替流行,且毒株亚型时间分布与全国监测结果一致;ILI%与标本核酸阳性率高峰时间吻合,二者呈正相关(r=0.277,P <0.001);报告流感/ILI暴发疫情34起,97.06%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结论 我省ILI与流感病毒活动趋势一致,有明显冬春和夏季高峰;儿童和老人是防控重点对象需强化流感疫苗接种;学校是暴发疫情重点关注场所;需加强流感病毒基因检测,并结合ILI综合分析,以更客观反映流感病毒活跃程度、准确预测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四川省在霍乱防控工作的投入与产出情况,分析霍乱防控措施的成本效益,为今后的霍乱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四川省既往霍乱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近年来的防控经费投入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结合四川省近年来霍乱防控取得的成效,对四川省近年来霍乱防控的投入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结果 1998-2002年四川省霍乱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为3273.80万元,2003-2008年平均每年损失339.06万元,2003年以来平均每年为国家减少经济损失2934.74万元,而四川省2003-2008年平均每年投入的霍乱防控经费为68.5万元,投入产出比达到1:42.84。结论四川省采取的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预防控制措施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防控策略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四川省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分布情况,为登革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全省选择10个监测点,采用定时、定点、定人调查法,对白纹伊蚊孳生环境中的幼虫指数和成蚊密度进行监测。结果10个监测点幼虫的容器指数为27.50%,成蚊总密度为8.08只/人工小时。以废旧轮胎容器指数最高,为60.28%;特殊场所和养殖耕种区密度较高,分别为18.17和10.08只/人工小时;夏季密度也较高,峰值达到9.79只/人工小时;白纹伊蚊的密度有地区差异,但无地理位置差异;各个监测点幼虫与成蚊密度高低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白纹伊蚊在四川省分布广泛,一旦有登革热病例输入,就可能造成疫情扩散。因此,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7.
刘磊  刘学成  黄婷  曹一鸥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9):3891-3893,3900
[目的]分析南江县一起流感暴发疫情中病例的临床特征,为流感疫情的判别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调查病例的基本信息和临床症状等。[结果]全校共发现流感病例1128例,罹患率达57.0%。各类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在55.5%~77.6%之间。早期和高峰期病例头痛/头昏、全身中毒和消化道症状发生率较高(P﹤0.05);低年龄组病例的头昏头痛、全身中毒和消化道症状的发生率高于高年龄组;头昏头痛、全身中毒、呼吸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在发热程度高的病例中发生率更高。[结论]此次流感疫情中,临床症状以头昏/头痛和卡他症状为主,但消化道症状发生率明显较高;各临床症状发生率高的人群中,该类症状的严重程度也更高。  相似文献   
8.
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人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按其性质可概括为生物性、化学性、放射性3大类,其中以生物性病原物的种类最多,病毒、细菌、细菌毒素、有毒动植物等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也最为常见。全球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患食源性疾病,对人体建康以及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危害,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都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由于国际旅游和贸易增加、食品供应全球化、人口增长和环境变化、人类生活方式及行为改变等原因,  相似文献   
9.
2007年全国水痘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曹一鸥  向妮娟 《疾病监测》2009,24(3):172-174
目的分析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水痘的报告发病情况, 为开展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7年全国报告的水痘病例及水痘事件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7年全国共报告水痘病例发病数268 845例,14 岁人群占病例报告总数的80.2%;共报告发生水痘事件1112起,其中99.7%发生在学校。结论水痘具有2个明显的报告发病高峰,发病人群以14 岁人群为主,乡村小学是水痘事件发生的重要场所,暴发规模以50岁人群占的比例较大。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中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四川省乙脑主要流行区乙脑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10年间分离到的13株乙脑病毒进行PreM和E基因区扩增,采用MEGA5生物学软件完成氨基酸序列和病毒进化树分析。结果基因分型显示13株均属于基因I型。13株病毒之间比较,PreM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为97%-100%和98.7%-100%,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为97.8%~99.9%和99.6%~100%,其同源性极高。13株病毒与2004年四川分离株比较E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在97.7%~99.6%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98.6%-100%之间;PreM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6.2%-99.1%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97.5%-98.7%之间;与疫苗株P3和SA14—14—2比较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7.6%~88.3%和97%~97.8%;PreM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4.1%~85.8%和93.7%-96.2%。13株病毒E基因的8个氨基酸毒力位点均没有发生改变。结论四川省乙脑病毒已呈现基因I型为优势型别的态势,其PreM和E区核苷酸和氨基酸高度保守,关键的氨基酸毒力位点没有变化,提示目前使用的疫苗对流行株的感染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