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s)与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在结构上紧密相连,在功能上互相影响。VECs可通过直接(Notch信号通路)或间接(细胞因子、外泌体)方式调控VSMCs表型转变,以应对缺氧、炎症或异常机械力等刺激并维持血管稳态,该过程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动脉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本文将对VECs调控VSMCs表型转变的机制及其在动脉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代谢在机体正常发育和疾病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其他类型细胞相比,EC高度依赖糖酵解、脂肪酸氧化和氨基酸代谢等,以使其具备将血液中氧气和营养物质运输至周围组织以及在乏氧无血管区域进行血管生成的能力。随着研究深入,越来越多代谢途径被发现参与调控EC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等过程。异常的内皮细胞代谢导致EC增殖、迁移以及血管生成等能力丧失或增强, 进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肢体缺血等血管性疾病发生,靶向EC代谢方式是血管性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本文就EC代谢调控在血管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血管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的表型具有高度可塑性。在缺氧及炎症等因素作用下,VSMCs由收缩型转变为分泌型,表现为细胞收缩能力减弱,而增殖、迁移和分泌能力显著增强,这一过程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肺动脉高压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前期研究表明,VSMCs表型转变受多种因素调控,如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外基质、生物力等,靶向调控这些分子及信号通路可有效改善心血管疾病的进程。因此,本文将对VSMCs表型转变的机制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进行阐述,以期为多种相关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通过小组实操拍摄电子实验报告,克服在心血管生化实验教学中使用传统实验报告学生照搬照抄、弄虚作假及各自为战的育人痛点问题。 方法 选择2019级和2020级空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6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个组,以5节心血管生化实验课为1单元,交替使用传统实验报告(对照组)和实操拍摄电子实验报告(实验组),利用考核和调查问卷等方式来评价小组实操拍摄电子实验报告在心血管生化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 在实验课前准备、结果客观记录、实验积极性和创造性、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实验组学生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实验组课程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相关知识点的阶段课堂考核显示,实验组学生的知识考核分数高于对照组学生(P<0.05)。 结论 与使用传统实验报告相比,小组实操拍摄电子实验报告的使用能够显著提高心血管生化实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实验积极性和自主创作热情,避免编造篡改数据,有利于对实验原理的深刻理解、科研基本素养的培养、综合素质和协作能力的提高,并具有较好的推广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新生血管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动态过程,其是在原有血管基础上通过促血管生成途径以及抗血管生成途径之间严密的协同作用而形成的。促血管生成途径与抗血管生成途径之间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则可导致病理性的新生血管形成,参与到肿瘤、炎症、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微小RNAs(miRNAs)可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调节基因表达,是细胞生命活动中重要的小分子调节物质。不同的miRNAs通过对特定靶基因的调节,在新生血管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就调控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miRNAs及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血管生成是维持心脏组织适应性生长、再生的关键因素。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是血管的主要组成部分,除了形成血管为心脏组织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以外,还可以通过旁分泌多种细胞外因子调控组织稳态、生长和再生等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EC可分泌神经调节蛋白1(neuregulin-1, NRG-1)等因子调控心肌细胞肥大、增殖和凋亡等过程,是影响生理病理性心脏生长以及心肌梗死等过程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了解EC旁分泌因子的类型及其作用机制可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