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简称Lm)为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可引起人和动物的胃肠炎、脑膜炎、败血症、流产等。Lm为侵袭性胞内菌,可穿越宿主的三道屏障,可在巨噬细胞和非巨噬细胞(如上皮细胞等)中存活并增殖。  相似文献   
2.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 (Listeriamonocytogenes,简称Lm )在自然界广泛存在 ,可从土壤、污水、饲料、食物以及鸟类和哺乳动物 (包括人 )中均能分离到。该菌可引起人和动物的李斯特菌病 ,以脑膜炎和败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形式 ,是李斯特菌属细菌中对人类和动物危害最大的一种致病菌。自 192 6年Murray等首次报道李斯特菌病以来 ,已陆续在许多国家发生 ,特别是近 2 0年以来 ,美国和西欧等许多发达国家食源性李斯特菌病日渐增多。虽然该病的发病率低 ,但死亡率高达 30 %。世界卫生组织 (WHO)将其列为 2 0世纪 90年代食品中四大致病菌之一。…  相似文献   
3.
抗李斯特菌免疫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为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杆菌,可引起人和动物的李斯特菌病,以脑膜炎和败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于新生儿、孕妇、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在动物,本病主要发生于牛和羊。李斯特菌侵入机体后可以在专职和非专职吞噬细胞中生存和繁殖,诱导以CD8^ 和CD4^ 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4.
李斯特菌选择性增菌培养分离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20年,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Lm)被认为是危害公共卫生和食品行业一种重要的人畜均可感染的致病菌。目前Lm的快速检测方法有PCR、ELISA、核酸探针等。但当样品中的Lm数量低手10^2cfu/g,或由于受生产、包装、贮运等条件影响。导致Lm的毒力缺失或变异、核糖体退化、酶活性减弱等,均可限制快速检测食品中Lm。因此要准确检出Lm.就要有效地将样品中少量或受损的李斯特菌进行增菌复苏。本文对欧洲通用的荷兰食品监察局(NGFIS)的PALCAM肉汤方法进行改良,并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方法和国标法进行比较,以便于食品和环境样品中李斯特菌的增菌分离。  相似文献   
5.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鉴别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有效地鉴定李斯特菌属和鉴别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的方法。方法:以具有李斯特菌种、属特异性的iap基因和Lm特异的溶血素基因(hlyA)为靶目标,分别设计双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和三重PCR鉴别李斯特菌,并比较2种PCR方法的特异性。结果:双重和三重PCR方法检测李斯特菌属和Lm标准株,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进行三重PCR检测,可出现3个条带,其中2条为Lm的特征性条带(700,4200bp),另1条为其他李斯特菌的iap基因片段(1200bp),但是双重PCR不能鉴别部分Lm食品分离株,而三重PCR则可以鉴别。结论:建立的三重PCR法可用于李斯特菌属细菌特异性鉴定和混合培养物中Lm的特异性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检测的双重荧光定量PCR体系。方法针对副溶血弧菌种特异性基因tlh和tdh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双重荧光定量PCR体系,进行特异性与敏感性研究;利用该体系检测海产品中的副溶血弧菌。结果副溶血弧菌可得到特异性扩增,而其它与副溶血弧菌共存于海产品中的细菌均未见扩增曲线。副溶血弧菌与其它细菌的混合DNA检测表明,其它细菌基因组的存在时并不干扰副溶血弧菌检测。副溶血弧菌典型菌株FJ14和BJ97的敏感性试验显示,该体系的最低检测DNA浓度分别为49.8pg与77.8pg,最低检测细菌浓度为56CFU/mL和371CFU/mL。对舟山菜市场采集的50份样本检测表明,32份为tlh基因阳性,3份为tdh基因阳性,与传统方法的检测结果相同。结论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副溶血弧菌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快速准确,结果直观。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浙江省宁波地区海产品和环境中副溶血弧菌主要毒力和耐药性。方法采用生化反应、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及PCR方法对分离的宁波地方副溶血弧菌进行毒力及耐药性测定。结果 90株分离株中,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阳性率为2.2%,与神奈川溶血表型(KP,Kanagawa phenomenon)一致,但在tdh+和KP阳性的分离株中未检测到Ⅲ型分泌系统2(T3SS2);trh与ureC基因携带率分别为20.0%和12.2%,而在11株trh+-ureC+菌株中未显示尿素酶表型阳性,2株尿素酶阳性的菌株未携trh或ureC基因;Ⅵ型分泌系统的携带率为17.8%。所有的分离株对氟喹诺酮类、氯霉素类、四环素类药物敏感;72%以上分离株对青霉素类、磺胺类及氨基糖苷类中链霉素和卡那霉素耐药;分离株中至少耐2种药物,最多耐10种药物,超过82%的分离株对6种以上药物耐药。耐药基因tetB的检出率为0,bla TEM、sul2和strB的携带率分别为91.7%、16.7%和43.3%。结论宁波地区相当比例的菌株携带毒力,并呈现不同程度耐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