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在2023年8月的荷兰年会上发布了《2023 ESC心内膜炎管理指南》, 在2015年指南的基础上新增了近年来在心内膜炎领域的循证医学证据, 更新了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疾病风险分层及预防、药物治疗方案和手术时机等新的推荐。该文主要就新指南的更新内容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高龄人群(≥80岁)动脉僵硬度升高的相关影响因素, 建立高龄人群血管硬化风险列线图模型, 为高龄人群血管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纳入2022年4—8月于解放军总医院门诊体检的高龄人群, 收集人口学、生化指标及药物治疗等临床资料, 同期检测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并分为2组, baPWV≤1 800 cm/s为对照组, baPWV>1 800 cm/s为血管硬化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僵硬度升高的相关影响因素, 采用R软件构建其列线图模型, 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525名高龄人群中, 年龄87.0(82.0, 92.0)岁, 其中男性504名(96.0%)。对照组82名, 血管硬化组443例。对照组的baPWV、年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和舒张压水平低于血管硬化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谷丙转氨酶和淀粉酶是动脉僵硬度升高的保护因素;碱性磷酸酶和肌酐是其危险因素(P均<0.05)。年龄、平均动脉压和上述5项...  相似文献   
3.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心肌病, 临床表现差异较大, 多数无临床症状, 部分以心原性猝死为首发表现。该文报道1例家族性HCM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老年患者, 基因测序发现该患者携带HCM4型的明确致病突变MYBPC3基因c.1504C>T杂合错义变异, 以及可能与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发育不良相关的RYR2基因c.6298C>T杂合错义变异, 探讨了其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 强调了HCM早期筛查、早期诊断、规范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血管僵硬度的潜在关系。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检查。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用药史、生化检测指标及动态血压监测数据,将患者分为baPWV正常组(<1400cm/s)、baPWV低危组(1400-1800cm/s)和baPWV高危组(>1800cm/s)。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僵硬度升高的影响因素,ROC曲线评价预测效力,构建血管老化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440名老年高血压人群中,平均年龄68.6?6.4岁,其中男性235例(53.4%)。高危组患者年龄和收缩压明显高于正常组和低危组(P<0.01)。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提示血管僵硬度增高的患者反勺型血压模式比例明显增加(χ2=17.626,r=0.168,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aPWV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空腹血糖、24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反勺型血压模式(P<0.05)。纳入上述七项指标后,ROC曲线下面积为0.804。结论 反勺型血压模式与老年患者血管僵硬度增高直接相关。动态血压监测评估昼夜节律可有助于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管衰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