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静脉腔内心电图尖端定位P波大小与PICC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位置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入住NICU治疗的经上肢PICC置管新生儿1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表测量和术后胸部X线片定位,观察组应用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和胸部X线片定位,比较2组一次置管到位率及置管用时,并分析不同P波对应的导管尖端位置。结果:观察组新生儿PICC置管一次性到位率为95.65%(88/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52%(75/92)(P<0.01);观察组置管用时和穿刺点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1/2~2/3 R波的导管尖端主要到达指南推荐位置,1/3~1/2 R波时导管尖端主要到达上腔静脉上2/3处,2/3~4/5 R波时导管尖端到达指南推荐位置或右心房,不同波段到达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有助于新生儿PICC尖端位置定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ECG)定位导管尖端技术在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的39例新生儿设为对照组,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下肢外周静脉置入PICC的42例新生儿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置管成功后固定PICC导管,拍摄X线片;观察组将导管送至比预定长度长2 cm时,患儿穿刺侧肢体呈外展屈曲位,连接心电监护仪,推注0.9%氯化钠溶液,心电监护仪上出现P波与QRS波之比40%~50%,再缓慢外拔导管至P波与体表心电图的P波一致,固定PICC导管,拍摄X线片。根据X线片结果,观察2组一次置管到位率、完成治疗率。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一次置管到位率为95.23%(40/42),高于对照组的76.92%(30/39)(P < 0.05);2组完成治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G可用于辅助定位新生儿经下肢置入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且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方法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目前早产儿特别是低体重或极低体重儿常用的一项静脉置管技术,可有效减少反复外周静脉穿刺带给患儿的疼痛刺激,防止高渗药物和强酸强碱性药物对外周血管壁的损伤,减轻护理工作量。目前,对于早产儿PICC置管长度缺乏统一标准,影响了PICC置管一次性到位的准确性。我科自2012年1月对于符合PICC置管指证并经家长同意签订PICC知情同意书实施PICC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种不同护理措施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患儿脐部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发生脐部感染的80例HIE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例均先用3%过氧化氢及生理盐水清洗脐部并擦干,之后干预组以0.1%利凡诺湿敷,对照组则在脐部涂2%碘酊,然后用75%酒精脱碘。结果 干预组治愈25例,有效12例,无效5例;对照组治愈16例,有效8例,无效14例,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3%过氧化氢及生理盐水清洗脐部的基础上,以0.1%利凡诺湿敷护理HIE患儿脐部感染的效果优于碘酊和酒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期洗胃对消化功能的影响,为早期胃肠喂养提供护理干预。方法患儿入院后先清理呼吸道,干预组给予经鼻或者经口插入胃管,然后测试胃液的pH值,根据pH值选择洗胃溶液。本干预组由于pH值均小于7,所以均给予1%碳酸氢钠溶液洗胃,洗胃后6 h试喂10%的葡萄糖水1~2 ml/kg,2 h后再给早产儿配方奶1~4 ml/kg,对照组不给予洗胃,在出生后试喂10%葡萄糖水1~2 ml/kg,2 h后再喂早产儿配方奶,喂奶方法相同,观察喂养不耐受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比较两组在发生喂养不耐受和高胆红素血症的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其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入院后及时给予洗胃,可有效预防呕吐及腹胀,从而降低喂养不耐受和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溶血病系指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包括ABO溶血病、RH溶血病、MN溶血病。ABO溶血病不发生在母亲AB型或婴儿A型或B型;第1胎可发病;临床表现较轻。RH溶血病一般发生在第2胎,临床表现较重,严重者甚至死胎。主要临床表现:黄疸、贫血、肝脾大。胆红素脑病为该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治疗均给予蓝光照射、白蛋白、碱化血液、肝酶诱导剂、微生态制剂等。我科2007年共收治新生儿溶血病10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溶液浸泡PICC导管对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2009年10月-2010年10月PICU住院的低出生体重儿46例,分为对照组23例,干预组23例。对照组按传统的方法进行置管;干预组在置管前将NS 10 ml+地塞米松5 mg配制成的液体预冲在PICC导管的保护套膜内,浸泡PICC导管5 min左右后进行置管,观察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静脉炎10例,发生率43.5%;干预组发生静脉炎3例,发生率1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PICC置管前用地塞米松溶液浸泡PICC导管,再进行PICC穿刺,可有效地预防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应用中的最佳穿刺部位,延长留置时间,减少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护理质量,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方法在收治的早产儿中随机抽取117例,根据血管情况分为4组,分别选择头皮静脉、上肢静脉、腋下静脉和下肢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观察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时间,进而得出早产儿静脉留置针的最佳穿刺部位。结果腋下静脉留置时间(5.725±5.538)d,时间最长,与头皮静脉、上肢静脉和下肢静脉的留置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产儿使用静脉留置针可首选腋下静脉。尤其对于一些需要输入高渗性静脉营养液的早产儿既可延长留置时间,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可提高护理质量,增进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压力传感器的位置及动脉端肢体位置对有创动脉血压持续监测的影响.方法:观察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住院患儿压力传感器与右心房(静脉静力学轴)的相对位置、穿刺侧动脉端肢体高度对血压值的影响.结果:压力传感器高于、低于患儿右心房水平时,不同距离组间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压力传感器与患儿右心房在同一水平,桡动脉端降低时,不同角度组间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压力传感器与右心房(静脉静力学轴)相对位置、动脉端肢体低于静脉静力学轴时对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电监护仪辅助判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新生儿导管尖端定位的准确性。方法: 对40例符合PICC指征的新生儿, 在置管前接心电监护, 调心电监护仪至Ⅱ导联, 所显示的心律为正常心电图。抽取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 的注射器接5.5号头皮针并连接肝素帽, 排尽空气后, 与PICC的导管体外末端连接待用, PICC导管送至预订长度后, 将右胸导联夹与PICC的导管连接处头皮针相连接, 根据心电监护仪P波的变化, 判断导管尖端是否在上腔静脉, 并以胸部X线片结果作为判断利用心电监护仪辅助判断PICC的导管头端位置的准确度。结果: 40例中32例心电图有P波及P波特征性改变, 胸部X线片显示均在上腔静脉中或下段;4例不在位, 胸部X线片显示不在位;4例不确定, 胸部X线片显示3例不在位, 位于右心房下部1例。心电监护仪判断PICC头端位置的准确度92.5%。2种方法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心电监护显示有特征性P波时, 可判断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无特征性P波或判断不确定时, 多提示导管头端异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