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的糖尿病饮食教育方式对患者饮食管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共125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糖尿病饮食指导,试验组参加糖尿病中心饮食实践课。结果(1)试验组患者更容易接受低血糖指数(GI)的概念,更多选择低GI食物;(2)试验组的患者在教育后其FPG、2hPG、HbA1c、BMI、WHR体脂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饮食实践课是糖尿病饮食管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描述糖尿病足高危患者的足部自护行为及其阶段分布,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对343例糖尿病足高危患者应用一般资料问卷、糖尿病患者足部护理行为问卷、行为阶段表、第三版糖尿病态度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糖尿病自我效能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糖尿病足高危患者的足部自护行为得分28~68(47.50±7.30)分,百分制标准得分为59.81分.足部自护行为意图前期、意图期、准备期、行动期和维持期分别为11.7%、35.6%、41.7%、5.8%和5.2%.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支付方式、感知社会榜样、疾病认知态度和自我效能是影响患者行为阶段分布的主要因素(P<0.05,P<0.01).结论 糖尿病足高危患者的足部护理行为总体水平低,多数患者的足部自护行为处于前期阶段;患者的足部自护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医务人员应结合相关因素,对不同行为阶段的患者采取针对性干预策略,以促进其足部自护行为的阶段性转变.  相似文献   
3.
60例需进行动态血糖监测的糖尿病患者按住院时间先后分成A、B组,先入院的30例为A组,护理人员按常规完成3天动态血糖监测记录及病情观察;后入院的30例为B组,护理人员经系统学习导致清晨高血糖原因后,完成3天的动态血糖监测记录及病情观察。结果 B组发生清晨高血糖和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人数明显减少。结论应用仪器设备发现护理工作的"盲点",指导护理人员系统学习清晨高血糖的原因后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够促进血糖控制平稳,有效减少清晨高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阳春三月,气候逐渐变暖,经过一个冬天的沉闷,终于可以踏上旅途,尽情享受春天的气息.然而,一提起旅游,杨先生却有几分不安,总是担心出去旅游身体撑不住.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单位要组织去黄山旅游,他很想去,但由于自己患有糖尿病,心中的疑虑随着旅游的临近越发不安:“糖尿病病人旅游安全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高甘油三酯(甘油三酯≥2.3 mmol/L)、正常葡萄糖耐量人群的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方法筛选正常糖耐量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12名(高甘油三酯组,HTG组)和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相匹配的正常糖耐量、正常血脂者12名(正常对照组,NC组),应用高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结果HTG组和NC组在钳夹过程中胰岛素呈双相分泌,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均于4 ~6 min达到高峰,在10 ~30 min下降,之后随钳夹时间延长逐渐升高,稳态期(120 ~150 min)达到最高。HTG组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水平低于NC组[(224.7±133.2) mIU/Lvs(252.6±108.9 )mIU/L,P=0.58],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98.6±37.7) mIU/Lvs(65.2±20.0 ) mIU/L,P<0.05]和最大胰岛素分泌率[(135.1±45.2) mIU/Lvs(84.5±29.8) mIU/L,P<0.01]均明显高于NC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则显著低于NC组[(9.89±4.05vs21.97±9.62,P<0.01)。结论正常糖耐量的高甘油三酯血症人群中已经出现明显胰岛素抵抗和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加,高葡萄糖钳夹试验中胰岛素分泌曲线异常。  相似文献   
6.
对120例T2DM和106例NGT研究对象,筛查其PGC-1α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时应用PCR-SSCP和DNA测序法。发现了4种SNP,即394Thr→Thr,482G1y→Ser,528Thr→Thr,612Thr→Met。其中,PGC-1α基因的482Gly→Ser多态性相关于T2DM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由于糖尿病所致的病理生理改变,患者的皮肤屏障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发生破损和感染.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格外注意皮肤护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基于院内血糖管理的非内分泌科护士胰岛素泵治疗的风险意识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院内血糖的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广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496名非内分泌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胰岛素泵治疗风险意识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非内分泌科护士的胰岛素泵治疗风险意识得分为(78.25±21.03)分,百分制标准分为50.24分,处于中低等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其影响因素有护理工作年限、内分泌科工作经历、胰岛素泵报警处理经历、胰岛素泵培训次数。结论:非内分泌科护士关于胰岛素泵治疗的风险意识水平偏低,应关注重点科室和重点护士阶层,合理调整培训形式和培训重点,以提高护士胰岛素泵治疗风险意识。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膳食血糖生成指数教育的相关结果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参加营养教育情况,分析膳食血糖生成指数与血清生物化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1]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糖尿病病友之家2001年登记名单中的106例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30~70岁.均对调查的测定项目知情同意.[2]对患者既往参加糖尿病营养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调查,分为糖尿病基本知识、食物交换份法和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等3个问卷.同时进行相关营养知识调查,每张问卷10个题目,答对1题计1分,答错或不知道计0分,不扣分,满分为10分.膳食调查采用24 h询问法,连续3 d,详细记录每例的膳食食物种类和数量.计算早、中、晚三餐血糖生成指数.[3]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测定采用酶比色法,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采用聚乙烯硫酸沉淀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采用磷钨酸-酶沉淀法.应用稳态模型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215;空腹胰岛素/22.5).[4]组间比较应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三餐血糖生成指数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抵抗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变量,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106例均完成问卷调查并进入结果分析.[1]参加营养教育情况和营养知识得分:参加1次及以上血糖生成指数知识营养教育的例次百分比明显低于参加糖尿病营养基本知识和食物交换份法知识教育者(4.7%,89.6%,83.0%,χ^2=56.137 4,47.308 6,P<0.01).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知识和食物交换份知识得分明显低于糖尿病营养基本知识得分[(2.14&;#177;1.08),(2.37&;#177;1.21),(5.11&;#177;2.34)分,t=9.291 0,P<0.01];与食物交换份知识得分相近[(2.37&;#177;1.21)分,P>0.05].[2]各餐血糖生成指数与生物化学检验结果相关性:早、午、晚三餐血糖生成指数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r=0.286 9~0.782 0,P<0.05~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312 0~-0.340 1,P<0.05~0.01).结论:[1]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血糖生成指数知识较少.[2]2型糖尿病患者三餐血糖生成指数高低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抵抗指数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和抗胰岛素抗体(IAA)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入选150例初诊为2型糖尿病(T2DM)的患者和80例正常糖耐量者,测定其血清GADA、ICA和IAA,并行胰岛素释放试验及C肽释放试验。结果:初诊为T2DM患者血清中GADA、ICA及IA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0.0%、14.0%和8.0%,有一种或以上抗体阳性者占30%。与对照组比较,血清中有一种或以上胰岛自身抗体阳性的DM患者的胰岛素和C肽分泌水平明显下降,其中三种抗体全阳性组患者下降最为显著,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初诊为T2DM的病人中存在被误诊的LADA患者,多种胰岛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可提高LADA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