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39例(42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后7d视网膜光凝。结果;眼压降至20mmHg以下36只眼,占85.71%;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基本消失30只眼,占71.4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消退36只眼,占85.71%。结论:小梁切除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89年以来用江浙蝮蛇抗栓酶(沈阳第一制药厂生产)治疗脑血栓等疾病两千余人次,其中发现复视12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共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37~64岁。其中脑血栓8例,冠心病3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1例。均用江浙蝮蛇抗栓梅0.5单位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或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每日一次静点,用药前做皮试,均系首次用药。开始用药的3~5天出现复视,都伴有视物模糊,其中伴有头晕和头痛8例(均除外脑血管病所致的头痛),停药后1~3天症状消失。例1.患者,男,56岁,因晨起后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两天入院,无头晕头痛。查体Bp20/12kPa,右侧中  相似文献   
3.
激光治疗高危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2例70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危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rat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是易于发生玻璃体大出血,导致失明的严重致盲性眼病。我们应用较大光斑超全视网膜光凝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硼替佐米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硼替佐米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炎性反应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将15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硼替佐米组各5只.脑缺血2 h再灌注即刻给予硼替佐米0.2 mg/kg尾静脉注射,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再灌注后24 b取材.免疫组化法测组织核因子(NF)-κBp65、白细胞介素(IL)-1β;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结果假手术组偶见NF-κBp65、IL-1β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分别为(1.21±0.16)个/400倍、(11.56±0.99)个/400倍],凋亡细胞亦少见[(2.88±0.27)个/400倍],生理盐水组与硼替佐米组均可见大量NF-κBp65、IL-1β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及凋亡细胞[分别为(56.28±1.95)个/400倍与(29.76±2.53)个/400倍、(47.64±2.06)个/400倍与(29.6±1.61)个/400倍、(51.05±4.23)个/400倍与(33.44±2.06)个/400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可通过减少NF-κB的激活,抑制炎性反应,减少细胞凋亡,对缺血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刺五加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刺五加注射液预防和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根据1994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4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随机分为刺五加组(20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均于发病48h内接受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刺五加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刺五加注射液10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共治疗7d。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内皮素水平。结果:应用刺五加注射液治疗1个月后,刺五加组CVS的发生率与病死率(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37.5%),差异有显性意义(均P<0.05)。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5.0%和16.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性意义(P>0.05)。刺五加组血浆内皮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刺五加注射液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VS疗效确实,既可促进神经功能尽快恢复,又不增加再出血的危险性。其机制之一可能系与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刺五加注射液预防和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 根据1994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4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刺五加组(20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均于发病48h内接受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刺五加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刺五加注射液10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共治疗7d。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内皮素水平。结果 应用刺五加注射液治疗1个月后,刺五加组CVS的发生率与病死率(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37.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5.0%和16.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刺五加组血浆内皮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刺五加注射液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VS疗效确实,既可促进神经功能尽快恢复,又不增加再出血的危险性。其机制之一可能系与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