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报道 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发病窦综合征患者 ,置入VVI起搏器一年后 ,因胸闷加重再次入院。确定右室起搏电极误入冠状静脉致永久左室起搏。入院过程中 ,患者多次胸闷发作 ,死于心脏性猝死。为避免在右室起搏术中 ,起搏电极误入冠状静脉。本文强调当术中起搏导管电极进入右室心尖部嵌入肌小梁时务必X线侧位投照。另外 ,术中在导管电极嵌入右室肌小梁之前 ,亦应常规先将导管电极由弯钢丝引导经右室插入肺总动脉之后 ,再将导管电极回撤至右室心尖部 ,然后以直钢丝固定起搏电极 ,这样可避免起搏电极误入冠状静脉。  相似文献   
2.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5岁。因1年来吞咽时心悸于1990年7月入院。1年前,患者胸部被拳足击伤。当时仅发现胸壁软组织局限性触痛。此后,每于进餐时发生心悸。心电图示吞咽固体食物时发生房性期前收缩及短阵房性心动过速。遂用维拉帕米、三磷酸腺苷、辅酶Q_(10)、阿托品及普罗帕酮等药物治疗无效。改用胺碘酮后症状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63岁。因心悸、气短4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3天入院。患者近4年来常感心悸、气短,经心电图检查证实为心房颤动、冠脉供血不足。于1988年3月、6月、8月先后三次入院,平均入院64天。心电图检查均为持续性房颤。平素以胺碘酮、地高辛、扩冠药治疗未能转复。近3天来,心悸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于1988年9月1日入院。入院查体:脉搏84次/分、血压20/12kPa(160/90mmHg),心界左下扩大、心律不齐、心音强  相似文献   
4.
33例急诊心脏猝死患者和临终患者33例,应用改良(Seldinger法)穿刺法进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插入电极导管,对穿刺点至右室电极导管距离进行测量。计算出导管电极常数值为0.2167(L/H=0.2167)。15例导管电极插入深度和身高有正相关关系(r=0.7222,P<0.01)。结论:起搏电极导管插入深度与身高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正> 患者女,43岁。有活动后心慌、气短史15年。因突然出现严重心慌、气短10天,于1986年3月21日转来本院。曾于当地医院住院诊断为“充血性心肌病、心动过速”,经用地高辛、普鲁卡因酰胺及心得安等药物治疗无效。入院检查:重病容,心率180次/min,血压13.3/9.33kPa(100/70mmHg)。心界扩大、心音低钝、律整。心电图:各导联无P波,QRS波呈宽大畸形,R一R间隔略不等。食管导联心电图显示每隔一宽大QRS波前约0.08s可见一逆行双相P波,P-R间期为0.16s,心电图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伴2∶1室房传导。当晚以150J行同步电转复未成功,改用乙胺碘呋酮0.2g一日三次口服。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33例猝死病人及临终病人,进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Seldinger法)置人临时起搏器。紧急床旁插入电极导管以往多选择右锁骨下静脉插管法,但由于右锁骨下静脉至右心室经路自然弯曲的解剖结构与插入电极导管走行方向不一致,在抢救中大多导致失败。根据国内有关报告和在安装永久起搏器时,采用左锁骨下静脉插入电极导管几乎无例外的顺利进入右心室,并将此经验纳入紧急床旁临时起搏收到了同样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如能在导管电极进入右心室深度方面加入以限制,就可以明显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此项工作,目前国内尚无报道。  相似文献   
7.
<正> 患者男,41岁。反复发生一过性头昏20年,于1988年3月29日因突然晕倒,急诊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电轴左偏,P-R间期0.40s,心室率37次/分,Ⅱ、Ⅲ、aVF导联S波深宽,S_Ⅲ>S_Ⅱ,V_1呈rsR′型,时限0.12s。于住院第三天,发生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房率240次/分,呈2∶1~3∶1房室传导,室率平均70次/分。于窦性心律时,静注阿托品2mg,心率仅达64次/分。食管调搏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2400ms,窦房传导时间290ms。临床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慢-快综合征、双结病变。于1988年4月8日经右侧头静脉植入Durapulse-P_(101)型单极VVI起搏器,术中测起搏阈值为1.0V,记录希氏束电图未见室房逆行传导,起搏心率62次/分。术后心电图记录发现自身R-R间期在840ms时,于R波起始后120ms处,出现一落在ST段上的起搏脉冲,其后无ORS波跟随(附图上、中行“↑”处)。此现象均发生在自身心率周期与起搏周期接近时。当自身R-R问期<840ms时,起搏器感知良好。当按压颈动脉窦及自身心率进一步减慢时,起搏脉冲全部夺获心室。起搏脉冲距出现自身R波的间距为960ms(附图下行)。  相似文献   
8.
9.
患者女性,47岁,因突然胸骨后压榨感伴心慌、气短2h,于1988年4月21日入院。既往患高血压病10年。入院时HR 70次/min,BP 120/78mmHg,心律整齐。心电图示:窦性心律,HR 70次/min,Ⅱ、Ⅲ及aVF导联可见0.04s的Q波,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