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8 - 0 6~ 2 0 0 0 - 0 6 ,我们经内镜鼻胆管引流 (NBD)治疗重症胆道感染 2 7例 ,男 18例 ,女 9例 ,年龄 42~ 78岁 ,平均5 6岁。 2 7例重症胆道感染中 ,因胆总管结石 18例 ,包括 4例胆管机械碎石后结石未能完全清除者 ;胆管、胰腺肿瘤 5例 ;胆管支架术后支架阻塞继发感染 4例。现将其护理体会 ,总结如下。1 术前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NBD的操作过程及其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 ,如何与医护人员配合等情况 ,使患者对自己要接受的治疗过程有所了解 ,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配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通经解痉针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4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通经解痉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功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全血高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通经解痉针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运动、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通经解痉针刺法治疗。  相似文献   
3.
4.
对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收录的药材和饮片数量、药材与饮片基原物种数与 入药部位、成方制剂和单方制剂的数量及组成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载入网站(http://itcm.hzau.edu.cn/yd/zgyd.htm)供参考查 询。分析显示:(1)《中国药典》(一部)共收录616种药材与饮片以及47种植物油脂与提取物。616种药材和饮片按其来源 可分为植物类、动物类、矿物质类、微生物类、人工合成或配置原料类、人源制品、兼具动物与植物来源类等。47种植物 油脂与提取物中,46 种为以植物来源制成的药材,剩余 1 种为动物来源,即水牛角浓缩粉。(2)616 种药材和饮片中,有 421 种(占比 73.60%)药材源于单一的基原物种, 96种(占比 16.78%)药材具有 2种基原,40种(占比 6.99%)药材具有 3种基 原,11种(占比1.92%)药材具有4种基原,2种(占比0.35%)药材具有5种基原,2种(占比0.35%)药材具有6种基原。47种植 物油脂与提取物中,有 34种具有单一基原,基原数为 2和 3的植物油脂与提取物各有 5种。(3)《中国药典》(一部)共收录 1 605种成方和单方制剂。除未公布组成的云南白药和云南白药胶囊外,其余1 603种复方制剂和单方制剂一共涉及14 329种 药材。2020年版《中国药典》成方和单方制剂使用频次最多的前20种药材为甘草、当归、茯苓、川芎、黄芩、白芍、黄芪、 陈皮、地黄、白术、丹参、冰片、桔梗、大黄、熟地黄、木香、红花、麦冬、党参以及白芷。结果提示2020年版 《中国药 典》 亦存在药材饮片与处方药材不完全对应、炮制品收录不完整等问题。通过系统分析 《中国药典》 收录中药材的总体信 息及其与处方间的相互关系,可为进一步研究中药材生产与完善处方药材的记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预康复的概念及核心内容、干预措施及效果评价等方面综述预康复策略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指出预康复方案国内尚无相关的指南,具体干预内容、指导方式和干预时间上还不能统一或者是标准化,无统一的实施后评价指标。目前预康复策略的广泛开展已经成为围术期治疗的新方向和发展新趋势,需要多学科合作共同制定术前等待期的最佳优化方案,也需要更多的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提供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休克指数(SI)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研究选入98例诊断为严重感染或感染性休克的患者,记录早期复苏开始时、复苏6h后的情况及6h后的休克指数。然后根据复苏6h后的情况分为A、B、C、D四组。A组为实现EGDT同时SI≤0.7,B组为实现EGDT但SI〉0.7,C组未能实现EGDT但SI≤0.7,D组未能实现EGDT同时SI〉0.7。比较四组之间6h乳酸清除率及预后。结果:6h乳酸清除率A组与其他3组均有差异,B、C两组间无差异,D与其他3组均有差异。A组的28d病死率低于D组,其余组间无差异。实现EDGT目标患者6h乳酸清除率及28d病死率均优于未实现EGDT目标者。SI≤0.7组患者6h乳酸清除率及28d病死率均优于SI〉0.7组患者。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在早期复苏后,实现EGDT组预后优于未实现EGDT组,SI≤0.7组预后优于SI〉0.7组。如能同时实现EGDT目标和SI≤0.7,则预后显著优于其他组。SI能作为经早期复苏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测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周衡教授致力于《金匮要略》研究50余年,湖南中医药大学资深教授,湖南省名中医.我国知名仲景学说研究专家,中国中医学会仲景专业委员会首任委员、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挖掘、整理主校《金匮要略》首注本《金匮方论衍义》,并多次担任《金匮要略》全国教材编委及《中医药高级丛书·金匮要略》副主编,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胃力康联合法莫替丁和铝碳酸镁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56例,使用胃力康联合法莫替丁和铝碳酸镁片治疗.对照组42例.以吗丁啉和法莫替丁及铝碳酸镁片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 治疗组显效25.0%,有效66.08%.无效8.93%.总有效率91.07%;对照组:显效16.67%,有效64.29%,无效19.08%.总有效率80.92%.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主要体现在显效,两组显效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其机制可能为胃力康不仅有良好的促动力作用,而且有舒肝解郁抗焦虑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神经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MS的病因尚不清楚,同时病情反复、病程较长,因此需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MS的病变位置不同(脑或脊髓)、首发症状多样(如急性视神经炎、头晕听力下降及顽固性呃逆等),大大增加早期诊断的难度.影像学检查手段促进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此外还应用于治疗效果评价及预后预测等.不同检查手段的侧重点不同,应用范围也存在差异,因此对常用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表现和应用情况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和调节性T(Treg)细胞比例动态变化,探讨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将30只6 周龄雌性BALB/c 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感染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约2 000个,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感染后3、6、12个月(感染早、中、晚期)收集小鼠肝脏白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MDSCs 及其亚型M?MDSCs、PMN?MDSCs 与Treg细胞比例。结果 感染组小鼠感染后3、6、12个月肝脏白细胞中MDSCs 比例分别为(1.61 ± 0.36)%、(5.68 ± 0.69)%和(16.18 ± 0.69)%,对照组分别为(2.19 ± 0.42)%、(0.99 ± 0.07)%和(4.18 ± 0.84)%,感染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1);感染组小鼠感染3、6、12个月后肝脏白细胞中M?MDSCs 比例分别为(0.69 ± 0.27)%、(5.30 ± 0.72)%和(10.75 ± 0.29)%,对照组分别为(0.42 ± 0.24)%、(0.69 ± 0.02)%和(2.12 ± 0.13)%,感染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 0.01);感染组小鼠感染后3、6、12个月肝脏白细胞中PMN?MDSCs 比例分别为(0.93 ± 0.23)%、(0.32 ± 0.02)%和(5.14 ± 1.03)%,对照组分别为(1.77 ± 0.26)%、(0.28 ± 0.05)%和(1.99 ± 0.90)%,感染后3个月和12个月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感染组小鼠感染后3、6、12个月肝脏白细胞中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3.35 ± 0.14)%、(6.24 ± 0.38)%和(3.41 ± 0.07)%,对照组分别为(3.48 ± 0.46)%、(3.65 ± 0.45)%和(3.12 ± 0.12)%,感染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6个月和12个月后,其肝脏白细胞中MDSCs与Treg细胞比例增加,前者比例变化更加明显,以M?MDSCs为主;以上提示M?MDSCs可能在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中后期发挥主要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