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克隆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的全长基因。方法 根据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的保守区设计引物,利用RT—PCR扩增出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基闪的大片段,再结合RACE技术分别得到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的3’端和5’端,将3部分序列拼接后获得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提交GenBank。结果 成功克隆了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提交GenBank,登录号为DQ092331。结论 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为进一步表达及其生物学性能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4-N,N-二甲氨基偶氮苯-4′-异硫氰酸酯(DABITC)是一种显色Edman试剂,它的氨基酸衍生物在聚酰胺片上喷稀盐酸后呈红色斑点,灵敏度为1×10_(-12)摩尔。这种试剂巳用于蛋白质的壹级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近几年来在国内多个地区猪问流行的一种以高温、皮肤发红为特征,伴随某些继发病的病进行病因调查。方法 对发病猪群进行了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发病年龄及品种、发病季节、剖检变化、病原检查、实验动物和药物治疗等初步研究。结果 在发病猪群中检查到了一种新的血液原虫。虫体长5~7μm,有多种形态,主要形态为两头长鞭毛的纺缍形,暂称为“猪血鞭毛虫”,引起“猪血鞭毛虫病”。结论 经检索,该病为国内外首次报道的1种猪的血液原虫病。  相似文献   
4.
实验小鼠受寄生虫侵袭时,其生理、生化内环境可发生多种多样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多种实验研究的进程和结果。例如,找们在作旋毛虫人工感染研究时,发现寄生短膜壳练虫的小鼠,对旋毛虫的感染率比无虫鼠低的现象。为了作好实验小鼠寄生虫监测及培养无虫小鼠,必须首先了解小鼠寄生虫状况。为此,我们对上海市5个主要实验动物中心或动物房小鼠作了寄生虫调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近几年来在国内多个地区猪间流行的一种以高温、皮肤发红为特征,伴随某些继发病的病进行病因调查. 方法对发病猪群进行了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发病年龄及品种、发病季节、剖检变化、病原检查、实验动物和药物治疗等初步研究. 结果在发病猪群中检查到了一种新的血液原虫.虫体长5~7 μm,有多种形态,主要形态为两头长鞭毛的纺缍形,暂称为"猪血鞭毛虫",引起"猪血鞭毛虫病". 结论经检索,该病为国内外首次报道的1种猪的血液原虫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标准化旋毛虫的活体传代技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方法取保种用旋毛虫各隔离种肌幼虫,经口感染健康小鼠,于感染40 d后剖杀小鼠。取躯体肌肉用组织捣碎机将肌肉绞碎,按要求的比例加入人工胃液,于37℃温箱中消化46~h。然后将消化液反复洗涤沉淀,用贝尔曼氏装置收集旋毛虫肌幼虫,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旋毛虫各隔离种的形态。结果在显微镜下可见卷曲如螺旋状的活虫体。4个旋毛虫隔离种对小鼠的感染性显著差异(P<0.01),猪旋毛虫和旋毛形线虫(T.spiralis)的感染性较强,在小鼠体内的繁殖力指数(RCI)分别为121.01±7.80和149.86±7.47;而犬旋毛虫和本地毛形线虫(T.nativa)易感性差,RCI分别为60.98±5.05和55.15±4.69。结论用消化法进行的旋毛虫活体传代效果好,可永久保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作为一种新的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重大寄生虫病得到广泛关注,它的流行和传播有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大规模的灾难,WHO于1986年将之列为艾滋病的怀疑指标之一。隐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的蛇,蜥蜴,蟾蜍,龟等部分爬行类动物及两栖类动物感染隐孢子虫情况。方法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测隐孢子虫卵囊。结果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测31条野生蛇,隐孢子虫感染率为45.2%(14/31);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测44份粪样总感染率为13.6%(6/44),蜥蜴感染率为30%(3/9),乌龟感染率为100%(1/1),巨龟感染率为100%(1/1),蟒蛇感染率为25%(1/4);而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检测,仅发现2份蜥蜴样品感染,感染率为22.2%(2/9)。结论本调查表明,来自野外蛇的隐孢子虫感染率要显著高于动物园驯养的爬行动物,对喜食野生蛇类的陋习提出了严重的警示。  相似文献   
9.
应用杂交瘤技术研制并分离出11株分泌抗伊氏锥虫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先前的研究表明,11个杂交瘤细胞株中,2-C-7杂交瘤细胞株的培养上清液具有较高的抗体阳性滴度(ELISA法)。用多种其它寄生虫抗原做交叉反应试验表明,该株对伊氏锥虫有着专一反应性。为了进一步探讨2-C-7细胞株分泌的单抗的生物学活性,我们观察了用单抗处理过的伊氏锥虫对小鼠的感染力。同时还用另一杂交瘤细胞株R_4所分泌的单抗进行了类似的试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