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22岁.1年前因腹部刀刺伤后在当地医院行剖腹探查、胰腺修补术,术后4个月时出现腹部不适,经当地超声检查诊断为"胰腺假性囊肿",遂行手术治疗,术后出现胰瘘并行外引流术.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53岁。间断性上腹部不适伴腹胀、呕吐1年。查体:腹部平坦。腹软,剑突下有轻度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腹部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化验:WBC2.4×109/L,HGB84g/L。胃镜:胃体下部大弯后壁见一约5.0cm×6.0cm半球形隆起的肿物,表面光滑、充血,质地硬(图1)。幽门形态圆,色泽红,开闭良好。十二指肠未见异常。胃镜提示:胃黏膜下肿物。腹部超声(图2):幽门部可探及一个实质性等回声肿物,大小为50mm×74mm,边界尚清。CDFI可探及肿物内条状血流信号。考虑幽门肿物可能性大。CT(图3、4):胃腔内高密度对比剂充盈良好。十二指肠球部及…  相似文献   
3.
骨盆肿瘤术前导管栓塞的临床探讨(附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盆肿瘤的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因其特殊的解剖部位和丰富的血供,术中出血限制了手术操作及病变的彻底切除,术前经导管栓塞肿瘤供血动脉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笔者收集了2002~2004年在我科术前栓塞治疗的8例骨盆肿瘤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输尿管癌较常见,但引起自发性输尿管破裂临床比较罕见。现就我科诊断并经手术证实输尿管癌、输尿管自发破裂伴同侧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一例分析,旨在加强对本病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一种新的血管生成抑制肽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作用机制。方法体外药效实验,采用MTT法及血管内皮细胞迁移法,体内采用Lewis肺癌瘤株皮下接种C57BL/6N小鼠,兔眼角膜烧伤模型。观察血管生成情况。结果新的血管生成抑制肽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体内使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体积明显缩小,并对烧伤诱导的兔眼角膜新生血管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新的血管生成抑制肽能明显抑制Lewis的肿瘤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气管内镍钛金属网状内支架生物相容性。方法 :在实验兔气管内放置 30枚网状内支架 ,通过观察其 1周~ 6个月局部组织和全身反应 ,初步评价其生物相容性。结果 :自制镍钛记忆内支架具有局部组织反应较轻 ,局部管腔通肠 ,全身重要脏器无改变 ,植入后记忆合金无腐蚀生锈。结论 :自制镍钛记忆合金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是一种理想的生物医用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Pinpoint系统在CT导引下活检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7例患者,其中胸部病变11例、腹部病变8例行Pinpoint导引下穿刺活检,8例行介入治疗。胸部病灶 0.8 cm×1.2 cm~3.2 cm×4.0 cm,腹部病灶 0.7 cm×1.3 cm~4.1 cm×4.9 cm。结果:病灶刺中率为100%,活检诊断正确率为94.2%。11个胸部病灶内靶点1次穿中率为72.7%,8个腹部病灶内靶点1次穿中率为72.2%。无严重并发症。结论:Pinpoint系统导引下穿刺,操作简单,定位穿刺准确,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一种新的血管抑素对新生务管的抑制作用,井初步探讨其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 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法。体内采用C57BL/CN纯系小鼠及鸡胚尿囊绒膜(CAM)模型,观察新生血管生成情况。结果 新的血管抑素在体外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体内使用C57BL/CN纯系小鼠皮下移植瘤体积明显缩小,并对CAM新生血管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 新的血管抑素能明显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来阻断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9.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病机理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成三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激素组,给予臀部肌肉注射地塞米松2.5mg/kg,每周3次,连续给药20周;C组为激素+治疗组,在20周时从双侧股动脉灌注复方丹参各5ml、蝶脉灵各1.0ml/kg。24周全部处死动物,观察X线平片、血管造影及股骨头病理学变化。结果A组X线片全程无变化,B组、C组20周时见股骨头内密度局限性减低,部分可见大小不等的囊状透光区。24周时B组股骨头密度减低持续存在,囊状透光区有扩大倾向。而C组股骨头骨坏死有部分修复。血管造影显示三组动物髋关节区血管分布无差异。光镜下B组见典型的骨坏死灶及软骨下区较多空缺骨陷凹,髓腔内基本为脂肪细胞所取代,与A组差异明显(P<0.01)。C组与B组相比较却减轻(P<0.05),但仍未恢复至A组水平(P<0.05)。结论:髓腔内脂肪细胞增生肥大造成填塞而引起微循环障碍是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重要病理因素。血管造影检查对ANFH诊断无特异性,从股骨头供血动脉快速注入高浓度扩血管和改善微循环药物,能疏通股骨头的营养血管,防止骨坏死进一步恶化,有利于坏死的骨质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脑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对45例患者进行CTA检查,扫描后进行相应后处理成像,并与手术或数字减影造影术(DSA)颅内动脉瘤结果对照。结果脑动脉瘤多发生于脑基底动脉环,CTA的准确性为95.34%,DSA的准确性为97.67%。两种检查方法对动脉瘤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是无创伤、安全、快速、简便的脑动脉瘤检查方法,对脑动脉瘤有肯定的诊断作用,以其诊断结果为依据选择治疗方案效果好,可作为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