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11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CCF)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12例CCF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主要应用球囊导管,对较为复杂的病例还使用了游离弹簧圈、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等栓塞材料,6例患者采用了静脉入路。结果 本组105例成功闭塞瘘口且保留载瘤动脉通畅,7例闭塞载瘤动脉,10例复发(8.9%)。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CCF的首选方法,应力争解剖治愈。对复杂的CCF可联合应用球囊、游离弹簧圈及GDC等栓塞。  相似文献   
2.
纳洛酮治疗原发性脑干损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纳洛酮治疗原发性脑干损伤的疗效。方法 :83例原发性脑干损伤病人分为纳洛酮组 38例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 0 .3mg·kg- 1加入氯化钠注射液 5 0 0mL中静脉滴注 ,qd× 3d ,3d后减为 4 .8mg·d- 1,qd× 7d ,10d为一个疗程 ;常规治疗组 4 5例 ,单用常规治疗。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标准观察病人症状。结果 :常规治疗组和纳洛酮组的昏迷时间分别为 (30±s 4 )d和 (2 0±4 )d ,死亡分别为 16例和 6例 ,恢复良好分别为 12例和 2 3例 ,中残分别为 7例和 6例 ,重残分别为 10例和 3例、植物生存各 1例 ;2组昏迷时间及疗效比较 ,P <0 .0 1。结论 :纳洛酮在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治疗中能降低死亡率 ,缩短昏迷时间 ,减少残存率。  相似文献   
3.
创伤性脑梗死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创伤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41例创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41例随访7个月GOS评分结果中,良好10例(24.4%),轻残11例(26.8%),中残6例(14.6%),重残5例(12.2%),植物生存4例(9.8%),死亡5例(12.2%).结论 创伤性脑梗死临床特点复杂,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9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使用Solitaire AB支架进行器械取栓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再通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取栓前后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比,术后90 d使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临床愈后。结果使用Solitaire AB支架进行器械取栓后血管再通8例,术后发生脑内出血2例,大面积脑梗死2例,死亡3例;术后NIHSS评分均值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90 d生存率66.7%,其中mRS为0~2分的良好率为33.3%。结论使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是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能提高患者抢救生存率及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介入心理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8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5例)和治疗组(8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常规的治疗方法+心理治疗。于康复初期及治疗1个月后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患者的躯体化症状和心理状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心理状况的改善程度和疗效代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心理治疗的介入有助于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纳洛酮与亚低温联合治疗原发性脑干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还加用纳洛酮与亚低温联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病死率则低于对照组(P<0.01);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致残率也明显比对照组低(P<0.01)。结论应用亚低温与盐酸纳洛酮联合治疗,疗效肯定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使该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缩短昏迷时间,减少残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院临床工作中常见的医疗安全隐患,并制定有关防范措施。方法:2011年3月—4月对本院8个病区抽查,对存在的医疗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发现医疗安全隐患88项,其中病历运行安全隐患69项,交班记录安全隐患12项,各种记录本安全隐患7项。结论:临床医疗工作中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应加强医务人员法律、法规学习,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立医疗隐患排查治理流程,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持续化的排查机制,消除医疗安全隐患,达到防止医疗差错、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硬通道早期微创技术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6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血肿量15~30ml)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微创组在发病6h以内即采用YL-1型血肿穿刺针进行微创穿刺引流术,保守组按常规保守治疗,并以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运动功能恢复阶段(BMRs)评定及术后1、6个月时的BMRS评定为指标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微创组在术后1、6个月时,BMRS评定均好于保守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但差异性在减小.结论 对于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早期通过硬通道微创技术进行穿刺引流术,安全而且有效,并可加速患者早期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手术治疗组(27例)和非手术治疗组(29例),经对比分析,评估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2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进行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术后良好率、残缺率均较非手术治疗组优或低,P均<0.01,两组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治疗,严密的重症监护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可显著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张高炼  赵邦 《右江医学》2007,35(6):725-726
外伤性癫痫(post-traumatic epilepsy,PTE)是继发于脑损害引起的癫痫样发作,占所有癫痫的5%,症状性癫痫的20%,战时颅脑损伤患者癫痫的发生率高达34%,这是一个巨大的医学和社会问题[1]。目前对PTE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绝大部分患者容易发展为难治性癫痫,主要原因是对外伤性癫痫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近年来,许多学者们已意识到外伤性癫痫的危害性,注重外伤性癫痫的研究,对外伤性癫痫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巨大进展。本文就外伤性癫痫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如下。一、动物模型(animal models)目前对外伤性癫痫(PTE)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