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33篇
综合类   2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死亡原因为进行性的心功能恶化和心脏性猝死。临床研究已证实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改善心功能,并可降低病死率。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能够显著降低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目前已经成为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心房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 40例接受CRT的患者,男28例,女12例,分别在CRT植入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集患者相关的临床资料,做12导联同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根据心电图测得最大P波时限(PMD)和最小P波时限(PMID),然后计算P波离散度(PWD).做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未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CRT植入术后6个月,PMD从术前的(126.4±10.2) ms减小到(119.7±9.5) ms,PWD从术前的(38.3±5.8)ms减小到(32.5±7.2) ms;超声心动图示LAD从术前的(45.6±6.2)mm减小到(42.7±5.5)mm,LVEDD从术前的(76.7±6.9) mm减小到(71.3±5.2)mm,LVEF从术前的0.29±0.06增加到0.36±0.07.PMD和PWD与LAD成正相关,PMD和PWD与LVEF成负相关.结论 CRT可逆转心房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有助于预防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回顾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因持续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植入起搏器的患者资料,观察房室传导的情况。393例因持续性Ⅲ度AVB植入起搏器,46例起搏器不具有计算心室起搏比例功能的患者被除外。341例分为心室起搏比例≥90%组(NAVC组,n=300)和心室起搏比例90%组(AVC组,n=41)。两组在年龄、性别、民族、心律及合并疾病间均无显著性差异。AVC组QRS波群时限小于NAVC组(P0.05)。QRS波时限120 ms是持续性Ⅲ度AVB术后有房室传导的预测因素[OR 11.060(95%CI 2.396~51.050),P=0.002]。结论:约有12%的持续性Ⅲ度AVB患者出现房室传导,QRS波群时限小于120 ms可能是持续性Ⅲ度AVB患者术后有房室传导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射频消融(RFCA)术中消融参数的变化,探讨不同部位附加径路消融参数变化规律,并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记录我院一年来137例因PSVT行RFCA治疗的患者消融术中的消融参数,包括消融温度(T)、阻抗(R)、功率(P)、时间(t),计算消融的总能量,统计分析不同部位附加径路消融参数的差异。结果:1.AVNRT与AVRT消融参数相比,消融温度AVNRT组小于AVRT组(P〈0.001);功率AVNRT组小于AVRT组(P〈0.001)。而消融阻抗、时间及总能量在两组之间均无差异。2.经左侧消融径路与右侧消融径路消融参数相比,左侧所达到消融温度较高(P〈0.001),而消融功率、时间、阻抗及总能量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游离壁旁路与间隔旁路消融参数相比,消融温度、阻抗、功率时间均无差异,但总能量在间隔旁路高于游离壁旁路(P=0.045)。4.左侧旁路与右侧旁路消融参数相比,右侧旁路的消融功率、时间及总能量均大于左侧旁路(P值分别为〈0.001、0.023、〈0.001),而两组的消融温度、阻抗无差异。5.137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15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除在左侧和右侧旁路以及游离壁和间隔旁路消融能量存在不同外,在其他不同类型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消融中所需总能量无明显差异。但根据附加径路位置不同,应当选择不同消融功率和时间,以在达到治疗效果的同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安置后患者心律失常电风暴的诱发因素及临床处理。方法接受ICD治疗的35例患者,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存储记录,对24h发作2次以上及ICD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平均随访(33±19)个月,ICD记录4例术后出现7次心律失常电风暴。其中1例室速68阵ATP转复成功,1例术后3个月1h内室颤20阵均经ATP、除颤治疗终止。结论 ICD患者发生电风暴的明确诱发因素有: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和焦虑等。通过纠正诱因,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减少和避免ICD治疗,定期随访和及时调整参数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施太可对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时期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其与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施太可组(40例)和对照组(46例),分别在入院时和入院后1、3、7、21日记录静息12导联同步心电图及Holter,计算QTd并分析其与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于发病24h最高,3日后开始下降,7日降至最低.施太可组QTd在3日后与对照组比显著降低;施太可组心脏事件发生率21.2%显著降低于对照组34.8%(P<0.01);发生心脏事件患者的QTd为(77.19±10.85)ms显著高于无心脏事件者(59.17±9.71)ms(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存在显著QTd增加,施太可能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和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一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同时合并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穿房间隔途径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9年2月-2014年5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穿房间隔途径导管消融治疗的59例心律失常患者,其中48例为左侧旁路,11例为左房房速。分析穿房间隔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穿房间隔导管消融在59例中完成了56例(94.9%)。射频消融左侧旁路成功率为91.7%,射频消融左房房速成功率为81.8%。59例平均射线曝光总时间为(38±22)min,平均操作时间(从患者到导管室至返回病房)为(125±42)min,消融左侧旁路平均操作时间为(131±33)min,消融左房房速的平均操作时间为(52±26)min。术后仅有1例患者出现轻微胸痛,其余患者均未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结论经穿房间隔途径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心律失常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损伤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与梗塞相关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将71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为2组:A组41例,为无梗塞后缺血事件发作及严重并发症;B组30例,为有梗塞后缺血事件发作及严重并发症,并设立对照组15例。梗塞后4-6、24、72h及1周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铜离子活化镉还原法测定血清中硝酸盐(NO3^-),采用Swan-Ganz导管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结果:A组血浆ET在发病4-6h迅速升高,24h达高峰,1周恢复正常。而血浆NO于发病24h开始升高,72h达高峰值,1周恢复正常。B组ET在各个时点上均高于A组,在1周后仍高于对照组,B组血浆NO在各个时点上均低于A组,1周后仍低于对照组。且ET与PCW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2),而NO与PCWP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时动态观察血浆ET、NO的变化,有助于判定梗塞后缺血事件的发生及并发症的出现,且血浆ET的持续升高会加重心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适应证,术后近期并发症,DDD起搏器及DDDR起搏器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0月~2005年9月169例DDD起搏器及DDDR起搏器临床应用资料。结果:1.169例DDD起搏器及DDDR起搏器患者,男性95例,女性74例。其相关疾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02例,Ⅲ°房室传导阻滞33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Ⅱ°房室传导阻滞10例,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和(或)窦房传导阻滞14例,扩张性心肌病5例,肥厚型心肌病3例,其他疾病9例;其相伴疾病:原发性高血压83例,冠心病36例,糖尿病20例,脑梗死7例,其他疾病8例。2.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显著改善临床症状(P<0.05),临床疗效明显。3.术后近期并发症分别是囊袋内血肿(2例),心室电极微脱位(1例),气胸(1例)等。4.DDD起搏器及DDDR起搏器的特点突出且实用。结论:DDD起搏器及DDDR起搏器符合生理、功能全面,只要操作技术娴熟,有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应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