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难治型心绞痛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采集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在该院接受标准EECP治疗的连续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压测量资料,根据基线血压分组,配对t比较单次EECP前后,基线与最后一次EECP后血压平均变化的差异;采用多元回归评估血压变化与EECP的相关性。结果单次EECP后,收缩压平均下降(1.3±14.5)mm Hg(P0.001),相关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平均每次EECP前后收缩压变化与EECP治疗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443,P0.05);对于完成至少30个标准EECP治疗的患者,平均收缩压为80~148(112.5±10.5)mm Hg,平均下降(4.3±12.5)mm Hg(P0.01),对相关因素进行线性回归显示,患者收缩压变化与EECP治疗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543,P0.05)。收缩压及心率变化不明显。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完成至少30个标准EECP治疗的心绞痛患者,能明显减低患者的收缩压尤其是血压较高的患者,但舒张压和心率改善不明显。EECP对心绞痛的患者血压的持续影响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34例,随机均分成两组;给予对照组阿托伐他汀钙片,观察组予以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脂水平以及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水平、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血压、TC、TG、LDL-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患者血脂水平,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3.
陈英  段小嬿  张树锋 《内科》2008,3(6):830-831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老年CHF患者随机单盲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培哚普利4mg/d,曲美他嗪20mg,3次/d;对照组给予培哚普利及安慰剂治疗,两组基础治疗相同,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每搏量(SV)、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心功能改善的临床显效率9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9%(P〈0.05);与治疗前相比,血压、LVEF、SV、CI均有显著改善(P〈0.01),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培哚普利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CHF可以增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性慢性心力衰竭反复发作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性慢性心力衰竭反复发作患者166例,对患者各个年龄段心功能分级情况、慢性心力衰竭反复发作情况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对各年龄段的心衰患者进行心衰类型统计。结果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主要以Ⅲ级居多,且≥80岁的患者Ⅱ级心功能显著低于≤79岁的患者,≥70岁的患者Ⅲ级心功能显著高于70岁的患者(P0.05);患者受教育程度低、心功能差、每日摄水量700 ml、吸烟、服药依从性差会提高慢性心力衰竭复发的概率,而坚持运动锻炼、低盐低脂饮食会显著降低慢性心力衰竭复发的概率(P0.05);患者食用高盐高脂食物、吸烟指数较高、摄水量、并发症较多等是引发慢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P0.05);患者收缩性心衰的发生率低于舒张性心衰发生率,同时年龄在70~79岁以及≥80岁的患者舒张性心衰发生率高于60~69岁的患者(P0.05)。结论对于老年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及时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有效地降低老年性慢性心力衰竭反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80例HFpE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中等强度持续训练,两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最大摄氧量、无氧阈值及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LVEF、最大摄氧量、无氧阈值均高于治疗前,MLHFQ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值均高于对照组,MLHFQ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中等强度持续训练,采用高强度间歇训练辅助治疗HFpEF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心肺耐力,改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推拿手法对腰突症患者腰椎三维空间位移的影响,探讨推拿手法治疗腰突症"骨错缝"的干预机制。方法选取10名腰突症患者,分为理筋手法组(5例,简称理筋组)和理筋手法加调整手法组(5例,简称理调组)进行治疗;正常志愿者5例为理筋手法(简称正常组)。应用ITK重建软件重建腰椎椎体并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3组手法干预前后腰椎椎体三维位移变化情况。结果 3组腰突症患者推拿手法治疗后L1~5各椎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一定改变。理调组L3在X轴角位移为(1.77±0.46)°;L4在X、Y轴角位移分别为(1.78±0.53)°、(1.89±0.75)°,显著大于理筋组和正常组(P<0.05);理调组L1~5在X轴三维角位移分别为(1.50±0.47)°、(1.55±0.57)°、(1.77±0.46)°、(1.78±0.53)°、(1.61±0.39)°,均显著大于正常组(P<0.05);理调组L3在Y轴三维位移为(2.87±0.74)mm,L4在X轴三维位移为(1.68±0.64)mm,显著大于理筋组和正常组(P<0.05);理调组L1、L4、L5在X轴三维位移分别为(1.28±0.21)、(1.68±0.64)、(1.30±0.51)mm,L1~3在Y轴三维位移分别为(1.92±0.42)、(2.25±0.61)、(2.87±0.74)mm,均显著大于正常组(P<0.05)。理筋手法组L1~5各节段三维角位移和位移与正常组相比,均呈现大于正常组的趋势。结论理调手法比理筋手法更能调整失稳或退变节段的空间位置,使腰椎椎体产生水平及旋转移位,而非上下移位,对纠正腰椎"骨错缝"产生重要作用。理筋手法对腰突症患者腰椎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初步探讨青少年腰突症患侧下肢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应用CDFI检测了1 2例青少年腰突症患肢与健肢胴动脉、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阻力指数(RI)及收缩期峰值/舒张期峰值(S/D值)进行检测、对照分析.结果 除足背动脉外,患肢血流动力学指标均高于健肢(P<0.01).结论 与健侧下肢相比,青少年腰突症患侧下肢胭动脉及胫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存在明显变化,提示患侧下肢存在血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较大剂量普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患者3d后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方法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36例,A组口服普伐他汀片40mg/d,B组口服普伐他汀片20m∥d,治疗前及治疗3d后分别测定CRP和MMP-9。结果两组患者血清CRP和MMP-9在治疗后3d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以40mg普伐他汀组更明显(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使用普伐他汀可抑制患者炎性反应,且较大剂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UA)、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96例冠心病患者根据病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SAP)4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30例,急性心肌梗塞组(AMI)18例,并与96例非冠心病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UA含量(305.49±98.58)umol/L,D-二聚体(0.16±0.05)mg/L相比,冠心病组的UA、D-二聚体明显增加(P均0.05),随着冠心病程度增加(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UA、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加。[UA(389.06±99.13)umol/L(475.39±124.35)umol/L;(582.20±145.56)umol/L;D-二聚体(0.38±0.16)mg/L;(0.98±0.31)mg/L;(1.83±0.64)mg/L;P0.05~0.01]。结论尿酸、D-二聚体与冠心病病变程度正相关,检测UA,D二聚体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剂量普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 d后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细胞黏附因子40L型(CD40L)的变化.方法: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36例,A组口服普伐他汀片40 mg/d,B组口服普伐他汀片20 mg/d,治疗前及治疗3 d后分别测定CRP和MMP-9、CD40L.结果:两组患者血清CRP和MMP-9、CD40L在治疗后3 d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以A组更明显(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使用普伐他汀可抑制炎性反应,且大剂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