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分析芪冬颐心口服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2月接受PCI术治疗的80例AMI,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给予芪冬颐心口服液联合西酞普兰治疗。分析2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心脏微血管功能[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内皮素-1(ET-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一氧化氮(NO)]、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全血低切黏度(NBL)、血浆黏度(PV)、全血高切黏度(NBH)]、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以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2.50%(37/40)高于对照组75.00%(30/40)(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NBH、PV、FIB、NBL、HAMA评分、PSQI评分及血清VCAM-1、ET-1、ICAM-1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血清NO高于对照组(P<0.05)。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硝普钠和多巴胺联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对难治性心力衰竭(RHF)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心内三科收治的RHF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30例。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A组患者给予硝普钠联合多巴胺治疗,B组患者给予硝普钠联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C组患者给予多巴胺联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D组患者给予硝普钠和多巴胺联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4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比较4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B型利钠肽差值(ΔBNP)、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值(Δ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差值(ΔLVEDD),观察4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4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ΔBNP高于A组、B组、C组(P0.05),而4组患者ΔLVEF、Δ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B组患者出现血压偏低2例。结论与硝普钠联合多巴胺、硝普钠联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多巴胺联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相比,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硝普钠和多巴胺联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可更有效地降低RHF患者血清BNP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Ⅱ)、肾素活性(PRA)、血清醛缩酶(ALD)、N端前脑钠肽(NTProBN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该院收治的92例AMI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注射,首次负荷剂量10μg/min,最大剂量≤100μg/min,静脉持续泵入24h。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注射重组人脑利钠肽,首次负荷剂量1.5μg/kg,90s内均速静脉注射,以0.007 5μg/(kg·min),持续静脉注射3h;根据血压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调整剂量0.015~0.030μg/(kg·min),静脉持续泵入21h。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水平,hs-CRP、AngⅡ、PRA、ALD、NT-proBNP、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LVEDV、LVESV明显低于对照组(t=4.179、8.465、5.668,P0.001);观察组hs-CRP、AngⅡ、PRA、ALD、NTproBNP、E、N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恶心、头痛、腹胀、低血压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8,P=0.523)。随访6个月,观察组再发心力衰竭、心室纤颤、心动过速、心源性死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有效改善心室功能,促进循环内分泌系统功能恢复,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