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320排CT靶重建联合MRI扫描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及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延安市人民医院320排640层CT低剂量扫描、CT标准靶重建、联合1.5TMRI检查,对临床检出的42例肺内孤立结节(SPN)进行相关诊断研究,分析本项技术是否能够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42例可疑孤立性肺小结节中检出42例检出率为100%,常规CT扫描病变检出正确例数28例正确率为66.67%,靶重建后检出正确例数为34例准确率为80.95%,联合CT靶重建及MRI检出正确例数40例,准确率可高达95.42%。结论 CT靶重建技术联合MRI扫描简单易行,患者容易接受,且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考核结核清抗结核的疗效并寻求治疗耐多药肺结核合理有效的方法。方法 选取39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含结核清(DPC)组及含对氨基水杨酸钠(P)组。结果 两组方案满疗程后痰菌阴转率分别为95%、93%。X线胸片吸收好转率均为86%。随访二年复发率分别为5%、8%。以上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P费用比DPC高数倍且含DPC组胃肠道反应及静脉炎发生率远低于含P组(P<0.05)。结论 DPC、P分别配合K、O、TH、Z组成的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方案安全有效,适用于耐多药结核的治疗,含DPC组的2 KOTHZ DPC/6-10 OTHZ DPC方案口服给药、费用较含P组低、副作用小患者易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患者 男 ,34岁。 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 ,以双颞为著。近 5个月来头痛逐渐加重 ,伴恶心、呕吐 ,视物渐模糊 ,行走不稳 ,向右倾斜。患者无发热、咳嗽、咯血 ,无肢体抽搐及大小便失禁 ,四肢活动可。CT扫描 :右侧小脑半球可见一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影 ,密度欠均匀 ,边缘不清。增强后显示病灶周边环形强化 ,其壁厚薄较均匀。MRI表现 :右侧小脑半球可见一 4 .1cm× 3 .8cm大小病灶 ,T1 WI呈等、低信号 ,T2 WI呈混杂高信号 ,其中可见多个半环样略低信号影 ,呈“年轮”样改变 ,周围可见片状水肿 ;第四脑室受压变形 ,幕上脑室系统…  相似文献   
4.
抗痨药物在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疗效果甚为满意,失败的机率极低,超声及放射检查能明确显示液体完全消失.经过治疗平均液体完全吸收约为6周,但也可达12周.我们关注病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在抗痨治疗期间出现特异反应的病例组,即经过药物治疗胸膜炎的渗出消失时,肺内出现新的肺结节样实变,但继续原方案药物治疗后则最终消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显示副肾动脉的能力。方法 64层CT对100例患者行常规上腹部增强扫描,对比剂85~100 mL,流率3 mL,重建层厚0.6 mm,间隔0.4 mm,行MPR、VR、MIP等后处理。结果 100例患者共显示右侧副肾动脉29例、左侧27例。结论综合应用64层螺旋CT的后处理软件技术,充分显示多支副肾动脉,能为外科术前提供更多的解剖学信息。  相似文献   
6.
患者 女,39岁,已婚,以右下腹持续性疼痛10 h入院.10 h前晨起刷牙时突然出现右下腹痛,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遂右侧卧位后有所缓解.在当地医院按"急性阑尾炎"治疗后症状不能减轻,转入本院B超报告右侧附件区囊肿.  相似文献   
7.
合并糖尿病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并糖尿病肺结核临床上较为常见,肺结核与糖尿病互有不利影响。本文对合并糖尿病的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证实的13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CT表现特点。13例均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口服对比剂后延迟扫描。部分图像数据行多平面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结果所有病例均表现有肠系膜充血水肿,8例于增强扫描后显示有肠系膜上静脉内圆形充盈缺损。其余5例发生于末梢血管的病变。CT未能直接显示血栓,扫描显示了肠管扩张、肠壁增厚、靶征、肠壁强化程度减低、缺失或肠间小气泡影等反映继发肠缺血表现的CT征象。后两者对肠缺血坏死的判断,有较高的特异性。而肠坏死的发生与血栓是否位于主干并无直接关系。结论螺旋CT是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闫龙  张振显  印弘 《山东医药》2013,(46):53-55
目的 探讨MRI诊断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ALD患者的临床及MRI特点.结果 9例患者病灶均于双侧侧脑室后角旁枕顶叶呈蝶翼状对称性分布,病变由下向上、由后向前渐进发展,病变累及顶枕叶9例,胼胝体压部8例,丘脑枕部8例,海马8例,颞叶7例,脑干7例,桥臂4例,半卵圆中心2例,小脑2例,右额叶1例.病变呈稍长T1长T2信号,Flair像示高信号;1例行增强扫描,示病灶周边显著强化呈花边样.结论 MRI能准确反映ALD的病理变化、范围及进展程度,对ALD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