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科近一年来使用奈达铂(nedaplatin,NDP)+5-氟尿嘧啶(5-FU)治疗晚期食管癌患者26例,与使用顺铂(DDP)+5-FU治疗晚期食管癌的对照组20例比较,临床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人3型副流感病毒(HPIV-3)JS株在20℃适应后制成候选活疫苗,这些不同代次的候选疫苗(cp-12,cp-18和cp-45)具有冷适应(ca)和温度敏感(ts)的特性,均在仓鼠和3型副流感病毒(PIV-3)血清阴性的恒河猴中显示减毒,cp-12和cp-45疫苗还在PIV-3血清阴性的黑猩猩中显示减毒。这些动物模型研究表明,减毒水平和表型稳定性与冷传代  相似文献   
3.
沈健  张智  庾庆丽  孙桂华  朱琳  张喜珍 《吉林医学》2013,34(16):3126-3128
目的:观察卡培他滨联合伊立替康方案二线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16例既往接受过基于吉西他滨的方案化疗失败的胰腺癌患者,给予卡培他滨1 000 mg/m2口服,2次/d,第1-14天;伊立替康15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每4周重复。完成2个周期及以上评价。结果:16例患者中无达到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者,9例(56.3%)病情稳定,7例(43.8%)病情进展,疾病控制率56.3%;临床获益率31.2%;中位无进展生存12周;中位生存期4个月;血液学毒性发生率75%,其中3~4度白细胞下降的发生率16.7%,3~4度血小板下降发生率16.7%;腹泻发生率41.7%。1例出现3度腹泻,恶心、呕吐发生率50%,无化疗相关死亡。结论:卡培他滨联合伊立替康方案用于吉西他滨方案化疗失败的晚期胰腺癌总体临床耐受性好,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主要不良反应是血液学毒性和腹泻。  相似文献   
4.
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重型肝炎,能全面清除蛋白结合毒素和水溶性毒素,补充凝血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实现优势互补,并预防脑水肿及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发生,为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生存率或等待供体接受肝移植的机会。高质量的护理要求,熟练的操作能力,严格的无菌观念,丰富的临床经验,并能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陈凯红  王娟华  张英  姚上志  张喜珍 《肝脏》2008,13(2):181-181
患者,女性,38岁,因“发热、乏力、尿黄4d,神志不清1h”于2007年2月17日23时入院。2007年2月14日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同时伴乏力、咽痛、干咳、食欲减退。至附近医院就诊,给予维C银翘片、克林霉素、头孢曲松治疗,病情无好转,且出现极度乏力、恶心、非喷射状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于2007年2月17日查肝功能,转氨酶显著增高,于当日出现神志不清,故转来我院。既往无肝炎病史,无肝炎家族史。  相似文献   
6.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症患者,其病情常较其他肝炎病毒引起的重型肝炎为重,在临床治疗中相对更为困难。血浆置换之人工肝技术在临床中已较多的用于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一些危重患者在血浆置换治疗后很快出现肝性脑病,病情进一步进展。为此,我院自2006年10月开展了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技术,我们在血浆置换的基础上加用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疗效显著提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生理盐水对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中低血压的预防作用。方法109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共260例次,观察血浆置换前10min始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血浆200ml组,与对照组(不补液)在血浆置换治疗中发生低血压的情况。结果260例次血浆置换治疗有12例次(4.62%),其中对照组9例次(100k)、生理盐水200ml组2例次(2.27%)、血浆200ml组1例次(1.22%)发生了低血压,均出现于血浆置换开始5~30min内。与对照组比较,生理盐水200ml组(X^2=4.582,P〈O.05)、血浆200ml组(X^2=4.544,P〈0.05)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前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血浆200ml,能有效预防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1临床资料本组顽固性肝硬化腹水患者96例,其中男84例,女12例,年龄32~73岁,平均48.6岁。腹水持续时间20~50天,腹围93~130cm,导致腹水的病因除3例为肝肿瘤外,其余均为乙型肝炎病毒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影响因素及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28例44例次局部注射尿激酶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柃形成患者的资料,观察疗效、影响因素及护理资料.结果 28例共44例次溶栓,32例次溶通占72.7%.溶栓成功率与血栓形成时问及有无附壁血栓形成明显相关.溶通组有53.13%患者发生再栓塞,再栓塞的发生率与有无附壁血栓及原发病有关,糖尿病患者再栓塞的发牛率高.尿激酶量≤60万U溶通例数达81.3%,栓塞≤36 h溶通例数达96.9%.常见的副作用为皮下血肿、鼻衄及牙龈出血.注意溶栓时穿刺进针部位及方向对溶栓效果及减少副作用十分必要.结论 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内瘘血栓形成操作简单,溶通率高达72.7%,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溶栓效果与血栓形成时间、有无附壁血栓及原发病有关.溶栓用尿激酶剂量以不超过60万U为佳,溶栓时机应选择在内瘘栓塞24 h以内,最多不超过36 h.溶通后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维持治疗可预防溶通后再发栓塞.注意溶栓时穿刺进针部位及方向对溶栓效果及减少副作用.溶栓期间建议采用临时血管通路减少内瘘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2例用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技术治疗的患者(治疗组)与18例开展连续性血液滤过技术前单用血浆置换治疗的患者(对照组)进行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治疗后肝功能均较治疗前显著好转(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氨显著降低(P<0.01),肝性脑病患者意识转清率为76.92%.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期间可见患者球结膜水肿明显减轻,持续性中枢性高热得到控制.治疗组患者的病情虽较对照组重,但治疗组治愈好转率为45.45%,与对照组相似.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较单纯血浆置换治疗的适应证范围扩大并取得较好效果,为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生存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