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ST-T改变与缺损大小、心脏功能状态的相关性,以找出ST-T改变临床意义的层次。方法选择12岁(含12岁)以下的非紫紺型左向右分流的单纯性房间隔缺损(ASD)、单纯性室间隔缺损(VSD)共300例。搜集其术前、术后一年静息12导联心电图、心脏彩超、普通X线胸片各一份,对其ST-T改变与缺损大小、心脏功能状态的关系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对照并统计分析。结果VSD者ST-T改变与缺损大小有统计学意义(P〈0.01),ASD、VSD者ST-T改变均与心脏功能状态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T-T改变对VSD的缺损大小有一定的评估价值。CHD者术前、术后一年的ST-T改变对心脏功能状态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J波在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或室性早搏(RVOT-VT/PVCs)病人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该研究纳入143例特发性 RVOT-VT/PVCs的患者和285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评估、比较两组间 J-波的发生率。 依据J波的存在与否,将患者分为伴有J波的 RVOT-VT/PVCs组(J-VT/PVCs组)和不伴有J波的 RVOT-VT/PVCs组(non-J-VT/PVCs组),对两组的临床和电生理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J波在特发性 RVOT-VT/PVCs患者中更为常见(39. 9% vs 16. 1% ,P〈0. 01)。 与 non-J-VT/PVCs组比较,J-VT/PVCs组持续性VT、晕厥有较高的发生率,分别为24. 6% vs 4. 7% ;26. 3% vs 2. 3% ,P均〈0.01。 而且VT的周期更短[(304±56)ms vs(350±56)ms,P〈0. 01]。 两组中无心室颤动或心脏猝死发生。 结论 特发性RVOT-VT/PVCs患者,有较高的J波发生率;有J波的患者伴随有较严重的心律失常 。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平板运动试验后心率恢复、心率变异性与冠心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310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并对照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106例和非冠心病组20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恢复值、达标时间、静息心率及运动最大心率,分析心率恢复异常与冠心病.同时评估短期心率变异性.结果 冠心病组运动后心率恢复值低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心率变异性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心率恢复异常及心率变异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者综合评价冠心病的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正常变异J波与异常J波形态之间的区别,探讨J波形态在冠心病诊断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健康体检者心电图出现J波122例(健康组),冠心病患者心电图显示J波者106例(冠心病组),对J波的形态进行分析.结果 健康组122例J波呈尖峰型95例,呈顿挫型15例,呈驼峰型12例;106例冠心病患者中J波呈尖峰型6例,顿挫型39例,驼峰型61例.顿挫型及驼峰型分别与尖峰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顿挫型与驼峰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J波形态与心脏事件及心肌缺血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正常变异J波与异常J波形态之间的区别,探讨J波形态在冠心病诊断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健康体检者心电图出现J波122例(健康组),冠心病患者心电图显示J波者106例(冠心病组),对J波的形态进行分析。结果健康组122例J波呈尖峰型95例,呈顿挫型15例,呈驼峰型12例;106例冠心病患者中J波呈尖峰型6例,顿挫型39例,驼峰型61例。顿挫型及驼峰型分别与尖峰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顿挫型与驼峰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J波形态与心脏事件及心肌缺血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