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63例经皮胸穿针吸活检资料.细胞学标本获取率为96.9%,组织学标本获取率达62.5%,肺癌的针吸活检阳性率(敏感性)为92.5%,活检诊断肺癌的准确率(特异性)为100%,气胸发生率10.8%。认为应用适当粗的(18~17.5gauge)活检针和同轴穿刺针,采取透视与 CT 两种导向手段结合选用的方法,注意穿刺抽吸的关键性手法,会极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和组织学标本获取率,而并发症发生率不高。  相似文献   
2.
子宫颈蓝痣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生于子宫颈的蓝痣很罕见,国内仅有个别病例报道。自1986年2月至1989年1月间,我院病理室的4475例子宫活体检查标本(其中包括全宫切除标本236例,其余为宫颈活检或/和刮宫标本)中,共检出4例,其中  相似文献   
3.
男,25岁,住院号:167384,1975年10月22日入院。入院前14个月阴囊右侧皮肤发现小丘疹,甚痒,曾按“阴囊湿疹”治疗未愈。半年后见局部有小结节状物,逐渐增大,表面糜烂,分泌物混有脓血,恶  相似文献   
4.
局限性淀粉样变或谓淀粉样瘤,在喉、气管较为常见,文献中已有较多的报道。但发生于咽部的则较为罕见,国内甚少报道。我院近期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 例1,游××,女,26岁,住院号216675,于1982年9月3日入院。病者主诉咽部异物感,检查发现口咽部肿物,经抗炎治疗无效,临床疑为恶性肿物,入院手术及活检。检查:口咽后壁肿物约3×2cm,表面凹凸不平,浅灰红色,局部血管扩张,广基。鼻腔、鼻咽及喉部未见病灶。入院后第5天在局麻下将肿物切除送病理检查。术后患者症状消失,痊愈出院。随访2年多,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5.
子宫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36岁,已婚,因反复阴道流血1年余、加重1个月、取宫内节育器时大出血于2002年6月5日入院。2001年2月自放置宫内节育器后月经经期延长、经量增多,间有阴道突发出血,约50~80ml,经休息、服止血药血可止。末次月经2002年4月25日至2002年6月5日,淋漓不尽,量多时突然涌出鲜血约100ml。今因出血多到外院行B超检查,发现宫内节育器下移、官腔积血而转来我院要求取出宫内节育器。  相似文献   
6.
柳氮磺胺吡啶对溃疡性结肠炎病理学特征和分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探讨柳氮磺胺吡啶 (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UC)的部分机制。方法 应用SASP 1g ,每日 3次 ,治疗活动期UC 6周 ,观察治疗前后的病理特征和组织学分级的变化。 结果 轻度UC治疗前黏膜固有层血管炎为 48.2 % ,治疗后为 17.4% (P <0 .0 0 1) ;中度UC治疗前为6 8.0 % ,治疗后为 2 6 .7% (P <0 .0 0 1)。治疗前 ,血管壁轻度坏死 1例 ,中度 2例 ;血栓形成中度 2例 ;在6周末 ,所有标本均未发现有血管壁坏死和血栓形成。治疗前轻度UC腺体异常为 30 .4% ,治疗后为13 .0 % (P <0 .0 5 ) ;治疗前中度UC为 42 .0 % ,治疗后为 40 .0 % (P >0 .0 5 )。轻度UC治疗前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 98.2 % ,治疗后为 80 .4% (P <0 .0 1) ;中度UC治疗前为 10 0 .0 % ,治疗后为 91.1% (P <0 .0 5 )。对隐窝脓肿的影响 ,轻度 :从 2 1.4%降到 4.4% (P <0 .0 5 ) ;中度 :从 48.0 %降到 13 .3% (P <0 .0 0 1)。黏膜组织学分级轻度 :治疗前为 2 .0 0± 0 .84,治疗后为 0 .91± 0 .46 (P <0 .0 0 1) ;中度 :治疗前为 2 .49± 0 .84,治疗后为 1.31± 0 .75 (P <0 .0 0 1)。结论 SASP能明显改善UC炎症黏膜的小血管病变与黏膜腺隐窝脓肿 ,减少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 ,从而减少炎症性反应物产生与前列腺素的合成 ,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AUC)患者的活检黏膜的组织学分级与临床分级和内镜下分级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分级的方法来描述133例AUC患者的病理、临床和内镜特征,采用记分方法描述各临床表现,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33例.AUC的组织学分级为I级29例,Ⅱ级45例,Ⅲ级37例,Ⅳ级22例;临床分级为I级85例,Ⅱ级39例,Ⅲ级9例;肠镜分级为I级8例,Ⅱ级30例,Ⅲ级16例,Ⅳ级79例。组织学分级与血便程度(r=0.49,P=0.000)、排便次数(r=0.30,P=0.001)、血沉(r=0.42,P=0.000)、临床活动指数(r=0.56,P=0.000)、临床分级(r=0.52,P=0.000)、结肠镜分级(r=0.35,P=0.000)均有正相关性,与血清白蛋白(r=-0.31,P=0.000)有负相关性,而与血红蛋白(r=-0.13,P=0.125)无明显相关。轻中度患者经柳氮磺胺吡啶治疗6周后,在临床为完全缓解的68例中,组织学分级为0级仅19例,肠镜分级为0级仅16例,大部分患者仍有组织学与肠镜分级I级的改变。临床缓解和肠镜分级为0级的16例中,仍有7例组织学分级为I级。临床缓解、肠镜分级和组织学分级均为0级者仅有9例。结论.AUC患者的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级、内镜分级的分布有不一致性。组织学分级与血便的程度、大便的次数、血沉、临床活动指数、临床分级和肠镜分级之间有正相关性;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性。在疗效评价中,组织学分级优于肠镜分级,肠镜分级优于临床分级。  相似文献   
8.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不常见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常被误为良性而施行一般的局部切除术,结果多数复发,甚至远处转移而死亡。我院1971-1984年共收治24例.全部经过手术治疗及病理检查证实.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从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理组织学研究中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在活动期UC黏膜中的浸润比例达99.2%,但其是否有浸润与临床分度无关。在炎症严重患者的肠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多,现我们试用嗜酸性粒细胞分级来评价活动期UC的严重性并观察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对嗜酸性粒细胞分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活检黏膜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分级及其与疾病程度的关系,为UC诊断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 应用大样本(133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按UC的严重程度将133例UC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应用HE染色进行病理形态学分析和分级。结果 活检黏膜的病理特征是:上皮细胞间的中性粒细胞(100.0%)、嗜酸性粒细胞(99.2%)、浆细胞(91.7%)与淋巴细胞(75.2%)的浸润和淋巴滤泡的形成(72.2%),固有层小血管炎(63.9%)和灶性出血(68.4%),黏膜隐窝脓肿(43.6%)、腺体异常(44.4%)、腺体杯状细胞减少或消失(18.8%)、上皮细胞再生(36.8%)、非典型增生(28.6%)和肉芽组织的形成(42.9%)。随着UC严重程度的增加,小血管炎、血管壁坏死、腺体异常、不典型增生、杯状细胞减少或消失、肉芽组织、纤维细胞增生和隐窝脓肿发生率显著升高。淋巴细胞增生、淋巴滤泡形成、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三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轻度UC以Ⅰ、Ⅱ级病变为主,中度UC以Ⅱ、Ⅲ级病变为主,重度UC以Ⅲ级、Ⅳ级病变为主;轻、中、重度间各分级,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活动期UC活检黏膜具有一定的病理特征,其部分指标与组织学分级能反映活动期UC的严重性和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