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观察 2 5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经皮冠脉治疗术前及术后 1、2 4和 72h血液中丙二醛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变化。另设单纯行冠脉造影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2 0例和健康者 2 0名作对照 ,MDA和SOD分别用硫代巴比妥酸法和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其血清含量 ,并随访术后 3个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MDA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浓度明显高于健康者 ,介入治疗后 1h进一步升高 ,持续至 2 4h(P =0 .0 0 1) ,72h回复至术前水平 ;单纯行冠脉造影者 ,术前与术后无明显改变。SOD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浓度明显低于健康者 (P〈0 .0 5 ) ,介入治疗后进一步降低。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后MDA和SOD在 72h内有动态变化 ,可能是术后早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小板α颗粒蛋白(GMP-140)水平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连续观察35例(A组)UAP患者PCI术前及术后1、24、72 h血液中vWF和GMP-140的变化。另设单纯行冠脉造影的UAP患者30例(B组)和健康者30例(C组)作对照。vWF和GMP-140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含量,并随访术后3个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vWF在A、B组的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1),A组介入治疗后1 h进一步升高,持续至24 h(P<0.05),然后逐渐回落;B组术前与术后无显著改变。A、B组GMP-140的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5),A组介入治疗后在1 h即达峰值(P<0.01),然后迅速回落,72 h至术前水平;随访期内B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57%vs14%,P<0.01)。结论UAP患者介入治疗后vWF、GMP-140在72 h内有动态变化,反映了PCI后冠脉内皮功能受损和血小板激活上述指标持续升高,可能是术后早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病原菌变迁是临床上的普遍现象,它常常给治疗带来困难,导致病人死亡,但由于各地区、医院用药情况及病人构成不同,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情况也不完全相同,为了解我院COPD病人病原菌变迁及耐药情况,本文回顾分析了1990~1993年及1994~1997年两时段共8年死亡的细菌培养阳性的COPD病人病原菌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以下肢疼痛为首发症状的不稳定性心绞痛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71岁,因阵发性右下肢疼痛1周入院,既往无糖尿病病史,有高血压病史。发作以劳累为诱因,开始发作时,患者无明显心悸、胸闷、憋气,也无心前区疼痛,持续数分钟可以自行缓解,按照坐骨神经痛给予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后症状逐渐加重,发作时伴有严重的心悸,胸闷,憋气,大汗淋漓,并出现典型的心前区疼痛,而下肢疼痛仍为每次发病的首发,发作时心电图呈阵发性房颤,STⅡ、Ⅲ、AVF、V1~6斜型下移0.3~0.4mV,与病情平稳时比较变化明显(病情稳定时心电图提示Ⅱ、Ⅲ、AVF、V1~6的T波低平),心肌酶谱无异常,应用硝酸甘油可缓解胸痛的症状,同时下…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探讨阿魏酸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②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进行对照研究。观察组采用阿魏酸钠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肾功能变化及临床疗效。③结果经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也优于对照组(P<0.05)。④结论阿魏酸钠可改善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肾功能,尤其是明显改善患者的高血脂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 AMI)的最佳时机。方法 将 14 6例AMI接受 PCI治疗者分为四组。急诊直接 PCI组 (急诊组 ) 45例 ,溶栓后梗死相关动脉 ( IRA)未通行补救 PCI组(补救组 ) 3 1例 ,溶栓后 IRA开通行延迟 PCI组 (延迟组 ) 3 2例 ,未行溶栓 4周内择期 PCI组 (择期组 ) 3 8例。延迟及择期组术中对严重狭窄的非 IRA同时进行处理。对所有患者随访 3~ 12个月 ,观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14 6例患者 IRA14 9支 (其中 3例为双支 IRA) ;14 9支 IRA及 3 5支非 IRA行支架置入 ,14 5例获有效血运重建 ,IRA支架的置入率为 10 0 % ,扩张后即刻造影结果平均残余率 <10 % ,手术成功率 99.3 %。术中 3 8例出现无再流现象 ,急诊组及补救组发生率高于后两组 ,P<0 .0 5。术后死亡 4例 ,择期组高于其他三组 ,P<0 .0 5。再发心绞痛者 19例 ,急诊组及补救组低于另外两组 ,P<0 .0 5;择期组再发 AMI1例。结论  PCI是治疗 AMI的积极有效的方法 ,急诊 PCI即刻手术成功率高 ,补救 PCI是抢救高危患者的有效方法 ,两种方法术中无再流的发生率较高 ,但效果最好 ;延迟 PCI、择期 PCI能改善患者预后 ,但易出现严重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7.
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52例心肌桥患者,其中30例有肌桥近段血管粥样硬化者(A组),22例孤立性心肌桥患者(B组),观察A组患者肌桥近段置入支架后预后情况。结果肌桥的检出率1.41%,均发生在左前降支的中、远段,A组和B组的肌桥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的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明显重于B组(68.3±14.0)%和(53.2±15.0)%,P<0.05。随访中A组14例行支架置入者,9例出现心绞痛,复查造影,其中7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为50%,7/14);B组预后良好。结论心肌桥有促进其近段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的倾向,且与心肌桥的狭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连续观察35例(A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前及术后1h、24h、72h血液中sICAM-1的变化。另设单纯行冠脉造影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30例(B组)和健康者30例(C组)作对照。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sICAM-1含量,并随访术后3个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sICAM-1在A、B组的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A组sICAM-1在术后1h开始升高,24h达峰值,P<0.05,于72h回落到正常水平;B组术前与术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后sICAM-1在72h内有动态变化,应注意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踝臂指数(ABI)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高血压前期的关系。方法入选214例体检人群,根据血压水平分为理想血压组(60例)、高血压前期1组(78例)、高血压前期2组(76例),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测定HCY,VP1000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ABI、baP-WV。结果理想血压组、高血压前期1组、高血压前期2组HCY、baPWV分别为[(11.34±4.65)μmol/L]、[(10.52±1.07)m/s],[(13.27±3.72)μmol/L]、[(13.18±2.14)m/s],[(14.98±5.13)μmol/L]、[(15.63±2.87)m/s],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前期1组、2组ABI分别为(1.05±0.12)、(0.97±0.1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前期1组、2组ABI与理想血压组(1.18±0.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体重指数、HCY、baPWV为理想血压进展为高血压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Y、ABI、baPWV与高血压前期有关,三者联合可用来更好的评估高血压前期及其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不司的机体状态、药物使氨茶碱的血药浓度变化较大,笔者旨在观察小剂量氨茶碱静脉滴注在药物因素影响下和非药物因素影响下血药浓度的变化及不同的时间发挥作用的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观察小剂量氨茶碱静脉滴注在环丙沙星组与非环丙沙星组(普通组)氨茶碱的峰浓度、谷浓度.结果环丙沙星组峰浓度为15.87±487mg/L,谷浓度为8.43±2.41mg/L,谷浓度是血浓度在5~10)mg/L者75%;非环丙沙星组峰浓度12.34±5.36mg/L,谷浓度4.37±2.12mg/L,谷浓度是血浓度在5~10mg/L者占28%.结论小剂量氨茶碱静脉滴注在环丙沙星影响因素存在时,24小时血药浓度均在有效水平,峰浓度时主要扩张支气管,谷浓度时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氨茶碱025g/d静脉滴注较合理;普通组24小时血浓度波动较大,峰浓度时有扩张支气管的作用,而谷浓度较低,不能发挥低浓度时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提示0.25g/d静脉滴注剂量偏小,晚间应加口服氨茶碱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