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9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分析1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院内死亡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原因。结果显示患者直接死亡原因为心脏破裂1例(9.1%),心室颤动3例(27.3%),泵衰竭7例(63.6%)。其临床特点为高龄、合并多支冠脉病变、就诊延迟、梗死相关血管完全闭塞、术后出现慢血流或无再流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非瓣膜心房颤动(NVAF)患者华法林抗凝出血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我科收治的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NVAF患者177例,其中抗凝治疗过程中发生出血事件者56例(出血组);未出现出血事件者121(非出血组).比较2组患者华法林用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有无差别.结果 2组患者华法林用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0);出血组INR显著高于非出血组(P<0.01);2组患者INR与华法林用量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P =0.062);INR判断出血风险的敏感性为75.4%,特异性为80.2%.结论 INR可作为评估出血风险的重要指标,随INR增大患者出血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左国兴  陈书中  王宽 《山东医药》2005,45(20):28-29
近年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内介入(PCI)术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但介入术后的急性、亚急性血栓以及再狭窄影响预后。2002年9月-2004年5月,我们对9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于PCI术后行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静脉溶栓治疗后常规行延迟冠状动脉介入 (PCI)的价值。方法 对 98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STEMI)患者常规行延迟PCI,然后与既往行静脉溶栓后药物保守治疗的 82例患者对照观察住院期间和随访 6个月时的临床不良事件和超声心动图的变化。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 (静脉溶栓后保守治疗 )、试验 1组 (静脉溶栓成功后行延迟PCI)和试验 2组 (静脉溶栓失败后行延迟PCI)。结果 与静脉溶栓保守治疗比较 ,静脉溶栓后常规施行延迟PCI可以降低住院期间的死亡率(4 9%vs 0 % ,0 % )、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2 5 3dvs13 5d ,15 1d)、减少对靶病变血管重建治疗的需要(7 3%vs 0 % ,0 % )和降低血栓形成或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7 3%vs 0 % ,0 % ) ,还可以明显降低 6个月死亡率 (13 4 %vs 1 4 % ,0 % )、减少再次心肌梗死 (12 2 %vs 4 2 % ,4 5 % )和卒中 (2 4 %vs 0 % ,0 % )的发生、减少因缺血做靶血管重建治疗 (2 8%vs 4 2 % ,4 5 % )和防止左室进一步发生重塑。结论 常规施行延迟PCI可以防止再发性缺血、再次梗死和梗死相关动脉再闭塞和改善左室功能 ,因而提高住院期间和 6个月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陈书中  左国兴 《天津医药》2004,32(6):372-373
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关键是快速有效地开通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而静脉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起效迅速,针对性强,对于恢复冠脉血流,保护心肌,防止左室重构,降低病死率效果确切。在严格掌握溶栓适应证及禁忌证的同时,笔者适当放宽年龄指标,观察rt-PA溶栓治疗高龄AMI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使更多的老年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口老龄化,无论是否存在结构性心脏病,心房纤颤目前已成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1〕。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心房纤颤患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明显增高〔2〕。一旦心房纤颤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则提示患者的预后差,死亡率更高〔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尤其是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7.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国兴 《临床荟萃》2004,19(9):496-498
目的 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 (ESS)的存在特点。方法 检测 3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心衰组 )及 2 7例健康者 (对照组 )的血清甲状腺素 (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 )、游离T4、游离T3 以及促甲状腺激素 (TSH)。结果 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血清T3 、游离T3 较健康对照组下降 (P <0 .0 1) ,而血清T4、游离T4、TSH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至重度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可合并病态甲状腺功能状态 ,ESS是慢性充血性心衰预后不良指标  相似文献   
8.
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管穿刺部位股动脉假性动脉瘤(FAP)为少见的血管并发症,及早发现可避免外科创伤性修复,笔者将我院经导管介入术术后发生的10例假性动脉瘤的诊治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贾晓刚  王东  左国兴  杜心平 《吉林医学》2009,30(15):1640-1641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符合急诊PCI治疗条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76例,入选患者梗死相关血管100%闭塞伴冠状动脉内血栓,开通IRA后均置入药物涂层支架。其中40例(A组)将0.36mm(0.014in)BMW冠状动脉导丝送至闭塞血管远端,沿该导丝送入血栓抽吸导管,持续负压下从血管近端至远端缓慢推抽2—3次,造影提示血栓影消失后直接置入支架;另外36例(B组)按常规方法完成PCI术。比较两组间血管开通率,无复流发生率,住院期间及出院后5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血管开通率均为100%,A组无复流发生率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2.50%比22.22%,2.50%比13.89%,P均〈0.05)平均随访3.3±1.5个月,随访率95.6%,两组患者5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为0%。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操作简单,能够明显减少冠状动脉内血栓,降低无复流和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其临床效果优于普通治疗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