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使冠心病患者寿命延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冠脉造影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加支架术是目前诊断、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可有效防治心绞痛及梗死.但术后易发生迷走反射,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缓慢等[1],严重者可威胁患者生命.为降低迷走反射发生率,抽取1998年3月~1999年8月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33例患者,对其中发生迷走反射的病例进行分析,同时查阅资料了解迷走反射发生的相关因素,从护理方面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并于1999年10月~2001年10月应用于175例冠心病行冠状动脉介入的患者,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心脏介入治疗术后迷走反射原因预防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体位对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体位下心电图各波段振幅的改变,并分析体位对其影响。方法50例受检者均接受12导联动态心电图(Holter)及12导联电话传输远程心电图(TTM)记录,分别比较TTM和Holter在5种不同体位下的心电图各波段振幅。结果在II导联,体位对TTM和Holter各波段振幅造成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TTM的V1导联T波右侧卧位振幅较平卧位大(p=0.047),V5导联P波立位较平卧位高(p=0.044);Holter的V1导联S波左侧卧位较平卧位低(p=0.045),V5导联R波左侧卧位较平卧位高(p=0.04)。结论体位改变对TTM和Holter所测各波段振幅在肢体导联没有影响,胸导联振幅受体位影响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自助心电监测高血压患者体外反搏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对103例高血压患者在体外反搏康复治疗开始、1周和3周时进行自助心电监测,分析记录心电图并比较体外反搏疗效.结果 患者在体外反搏治疗期间共记录心电图2469条.治疗开始、1周和3周时比较,有效记录图形分别占实际记录图形的95.1%、96.3%和98.0%(P<0.01),呈递增趋势;心率下降率也递增,分别为41.7%、62.1%和77.7%(P<0.001);心律失常患者比例分别为33.0%、25.2%和18.4%(P=0.056),呈递减趋势.结论 自助心电监测可以有效观察高血压患者在体外反搏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心率变化,并且能够记录心律失常.随体外反搏康复治疗时间延长,自助记录心电图有效率逐渐提高,心率逐步下降,心律失常的发生也有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门诊患者体外反搏康复过程中,对心律失常和心率进行便携式心电监测的价值。方法对比268例高血压患者在接受体外反搏康复治疗前、中、后便携式心电监测和血压监测的结果,并与常规心电图记录进行比较。结果共收到患者在体外反搏治疗前、中、后监测心电图1658条,其中有效图形1576条,占95.1%。便携式心电监测仪监测到心律失常心电图133条,检出率为25.4%(68/268);常规心电图检查出心律失常33例,检出率为12.3%(33/26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反搏治疗后心率[(68.84±10.79)次/min]比治疗前[(74.04±11.48)次/min]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收缩压治疗后[(124.99±12.68) mmHg ]比治疗前[(129.67±12.17) mmHg ]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舒张压治疗后[(72.73±7.19)mmHg]比治疗前[(74.06±8.23)mmHg]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便携式心电监测可以观察门诊患者体外反搏康复治疗过程中心率的变化并记录心律失常,方便且实用。心律失常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6.
护理记录是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和实施护理措施的原始文字记载,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法律文书,其记录质量的好坏,对疾病的诊断、治疗、科研、经验总结、临床教学和分析医疗、护理事故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同时它也反映了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及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7.
32例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后症状改善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李素梅  崔冬霞 《护理研究》2002,16(3):167-168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在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 (简称PTCA)的基础上 ,在球囊扩张后的单狭窄部位植入支架 ,以解除冠状动脉狭窄 ,改善心肌供血 ,达到治疗目的。我科 1999年—2 0 0 0年 8月对 3 2例病人植入支架 3 6枚 ,其中 5例单行PTCA ,结果 3 2例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现就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的改变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 2例 ,其中男 2 3例、女 9例 ,年龄 46岁~ 72岁 ,平均年龄 5 9岁 ;不稳定性心绞痛 17例 ,梗死后心绞痛 14例 ,急性心肌梗死 1例 ;合并糖尿病者 5例 ,合并高血压病者 8例。 3 2例术前均有典型的心绞痛病史 ,S…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常规心电图(ECG)、电话传输远程心电图(TTM)及动态心电图(DCG)在不同导联上各波段振幅的差异,判断TTM、DCG与ECG之间的符合程度。方法50例受检者均采用平卧位接受ECG、TrM及DCG监测,记录并测量Ⅱ、V1、V5导联中所有波段振幅,分析三者间的差异。结果DCGⅡ导联R、T波(P〈0.01,P〈0,05),V5导联P波(P〈0.01)振幅大于ECG;TTMⅡ导联P、R、S、ST、T波段(P〈0.01,P〈0.01,P〈0.05,P〈0.05,P〈0.01)以及V1、V5导联P波(P〈0.05,P〈0.01)的振幅均大于ECG。结论TTM、DCG肢体导联振幅较大,胸导联测量结果与ECG的符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震荡斜率起始时间(TI)新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变化及HRT各指标与传统高危预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AMI后3-4周的患者97例以及年龄、性别相匹配健康体检者65例分别作为AMI组和对照组.入选者经24 h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HRT的三个参数:震荡斜率起始时间(TT)、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和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平均心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其中AMI组按Killip心功能分级分为合并心衰组与未合并心衰组,按发生持续性室速、室颤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比较AMI组与对照组及AMI各亚组之间HRT等指标的差异,及其与传统预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MI组TT、TO高于对照组,TS低于对照组(P<0.05);心衰组TS低于非心衰组(P<0.05),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TT高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P=0.001),TS低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AMI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TO正相关,与TS负相关,平均心率与TS负相关(P<0.05);HRT各指标中TO与TS负相关(P=0.002);TT与各指标及HRT与SDNN、LVEF等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AMI组HRT明显减弱,心衰组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减弱更甚,尤以TT和TS变化显著;TT新指标在测量时不受年龄、平均心率等因素影响,提示与TO、TS相比,TT可提供更客观预测价值;HRT可作为独立于SDNN及LVEF的又一项新的高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心脏起搏技术有着显著进步 ,起搏器的性能和种类越来越多 ,在临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但在我国因受经济条件所限 ,非生理性的 VVI起搏器 (心室抑制型起搏器 )在临床上仍广泛应用。 VVI起搏器是治疗严重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的一种有效的措施 ,但其非生理性的电激动顺序会导致心功能的减退 ,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眩晕等症状 ,构成所谓“起搏器综合征”,其发生率虽无明确资料 ,但张清华 [1 ]报道估计其发生率为 7% (因有症状性血液动力学变化而需要更换起搏器的病例 ) ,若包括轻度到中度症状的病例 ,可达此数目的 3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