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9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应用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实施CAS治疗的患者1700例,按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1224例和非他汀组476例。降脂目标为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至2.1 mmol/L或降低基础水平的40%。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0 d内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的总发生率,分析他汀类药物与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性及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100%。(1)术后30 d内43例(2.53%)患者出现主要不良事件,其中卒中34例、心肌梗死1例、死亡8例,应用他汀组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6%(24/1224),而非他汀组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99%(19/4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31,P=0.017)。两组卒中发生率分别为1.56%(19/1224)和3.16%(15/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围手术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是CAS良好预后的保护性因素(OR=0.524,95%CI:0.279~0.983;P=0.044)。结论 CAS的预后他汀治疗组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非他汀治疗组,他汀治疗可降低不良终点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tomy,CEA)已经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1-3]。但是近几年随着影像技术、介入材料的发展,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已被美国颈动脉和椎动脉疾病治疗指南推荐为CEA的替代疗法[4]。为了解中国CAS的发展现状,总结经验,笔者汇总分析1997年1月—2012年3月中国CAS的手术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文献筛选标准纳入标准:(1)文献为涉及中国医疗单位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 EVT)后需要进行去骨瓣减压(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DC)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在聊城市脑科医院因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行EVT的患者, 并分为DC组和非DC组。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VT后DC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207例患者, 男性126例(60.87%), 年龄(66.22±11.24)岁, 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为(19.84±9.20)分, 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ASPECTS)为(7.98±0.66)分。7例(5.80%)术后即刻改良脑缺血治疗(modified Treatment In Cerebral Ischemia, mTICI)血流分级≤2a级, 30例(14.49%)术后出现出血性转化, 28...  相似文献   
4.
5.
1998年1月_2008年12月,“Dedinje”心血管病中心共进行58例急诊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其中46例为频发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2例为进展性卒中患者。CEA前和术后均行头部CT检查,并进行改良Rankin评分(mRS)。平均随访时间为(42.1±16.6)个月。在术后早期,均未发现TIA患者的头部CT有阳性改变,而进展性卒中患者3例有头部CT阳性改变。随访中期的卒中率在TIA组患者为2.2%,进展性卒中组患者为8.3%。术后早期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中期病死率TIA组为0,进展性卒中组为8.3%。对频发性TIA或进展性卒中患者行急诊CEA具有较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在20世纪50年代初步开展[1],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其预防卒中的效果肯定,尤其是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的几项大型临床试验证实后,现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2-4]。我国CEA手术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我们通过对国内学术文献的检索和分析,回顾该领域的发展现状,为国内今后CEA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术后再狭窄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支架置入治疗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或CAS后再狭窄的19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48~78岁,平均(61.5±8.6)岁。其中CAS后再狭窄9例,CEA后再狭窄10例,均经DSA确诊,并行CAS治疗再狭窄,术前及术后第2天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术后1、3、6、12个月门诊随访。结果对19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未出现并发症,残余狭窄率均20%。术后患者自觉神经缺损症状消失。术后各时间点随访均未发现心肌梗死、卒中及死亡事件。随访终点时患者均无临床症状,复查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均未显示再狭窄。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术后再狭窄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一直被认为是安全的保障。CEA后大脑中动脉(MCA)流速或搏动指数增高,被认为是颅内出血或过度灌注的预测因素。为了明确了解这一监测指标的有效性,有学者使用TCD监测CEA术前、颈动脉阻断前、解除阻断后1、10min和术后30min的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和搏动指数。该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两个时期组:A组(1995-2007年)对CEA术后高血压的处理尚无正式的指南性文件。B组(2008-2012年间)指南中提到对术后高血压进行治疗。结果显示,A组中1.1%(11/1024)的患者发生颅内出血或过度灌注,明显高于B组的0例(0/426,P=0.02)。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影响术后≤30d卒中和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市中心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于2001—2011年连续采用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94例(其中15例分期行双侧手术,每例按2例单独病例进行计算,共计509例)。观察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患者术后≤30d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i驺09例中,439例单纯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血管全部通畅;70例颈动脉完全闭塞或狭窄率为95%~99%的患者中,7例未能再通。手术成功率为98.6%。②术后≤30d,发生主要不良终点事件有20例(3.9%),其中死亡6例(1.2%),卒中14例(2.8%);次要不良事件120例(23.6%)。⑧503例生存患者术后3个月全部获随访,对其中494例(98.2%)患者进行了≥6个月的随访。在随访期间,5例发生新发卒中,其中1例为致死性卒中;28例(5.6%)发生再狭窄,闭塞6例(1.2%)。④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改良Rankin评分(mRS)≥3分者,术后≤30d卒中和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3分者(17.4%比2.6%,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2.667,95%CI:1.048~6.791,P=0.040)和mRS评分≥3分(OR=8.690,95%C1:3.279~23.031.P=0.000)是术后≤30d主要不良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术者学习曲线对术后≤30d主要终点事件有影响。结论CEA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对于吸烟和术前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的患者,手术的风险会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