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5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颅内后循环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总结颅内后循环夹层动脉瘤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96-1999年收治的32例颅内后环非囊状动脉瘤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主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根据“珠线征”动脉假腔(“双腔征”),内膜瓣等影像学表现诊断夹层动脉瘤,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结果:8例患者被诊断为夹层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者3例,吞咽困难及偏瘫(Wallenberg综合征)者1例,头痛或颈后部痛者3例,1例无症状,此8例患者中有1例合并高血压,1例同时患血友病,DSA及MRI检查发现“珠线征”者6例,动脉假腔者4例,MRI发现1例动脉壁内血肿。结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症状轻重 一,单凭临床表现诊断较难,但其影像学表现较为典型,DSA及MRI中的“珠线征”,“双腔征”或内膜瓣为常见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2.
Objective To develop a Chinese-made electrolytic detachable coil (CEDC) that would allow patients to enjoy the benefit of electrolytic detachable coil without having to rely on the expensive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GDC), and to test the safety and efficiency of CEDC. Methods Radiopacity of the marker of the CEDC was tested. The anti-strain force of coils and connection points were measured. In vitro and in vivo electrolyses were conducted. We produced 21 aneurysm models including lateral, bifurcation, and terminal aneurysm models, and embolized 18 models with CEDC. Results Radiopacity of the marker was satisfactory. Anti-strain of the coil and the connection point have shown the safety and efficiency of CEDC. Electrolysis in vitro and vivo, was similar to that of GDC. 83% of the aneurysm models were completely occluded. Coils were found to induce thrombosis in the aneurysm cavity, and could lead to a new endothelium over the entrance of the aneurysm, with organized tissue replacing thrombosis in 2 months. Conclusions CEDC is as efficient and safe as GDC. The marker, the ability to induce thrombosis inside the sac and the growth of new endothelium over the orifice are very satisfactory.  相似文献   
3.
新型水解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目的 初步应用新型的水解脱弹簧圈(MCS&HES)栓塞颅内动脉瘤。方法 共以HES栓塞20例动脉瘤,其中有7例是后交通动脉瘤(PCoA),5例是前交通动脉瘤(ACoA),3例基底动脉动脉瘤(BA),2例椎动脉瘤(VA),3例眼动脉瘤(OA)。结果 20例颅内动脉瘤完全栓塞,HES弹簧圈的推送和调整均安全有效,解脱迅速。结论 MCS&HE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动脉瘤栓塞材料,使动脉瘤栓塞的手术时间缩短,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经岩下窦静脉入路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经岩下窦静脉入路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疗效。方法经股静脉-岩下窦入路到达病变侧海绵窦,用各种弹簧圈如GDC、EDC、Matrix、FreeCoil和丝线等多种材料填塞海绵窦,同时闭塞瘘口。结果经股静脉-岩下窦入路对18例、21侧海绵窦进行了栓塞治疗。16例治疗后造影显示海绵窦和瘘口完全闭塞,无静脉引流;2例虽将海绵窦瘘口密实填塞,但仍有低流量翼丛引流,术后临床症状减轻,压颈1周后症状消失。栓塞术后病人主要表现为头痛和呕吐。2例术前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病人,栓塞治疗后其他症状消失,但动眼神经功能未恢复。1例栓塞术后出现一过性外展神经麻痹,后自行恢复。有7例为外伤性,经动脉途径球囊栓塞后复发,或经弹簧圈治疗未成功。有11例为自发性,除3例岩下窦引流不明显,经硬导丝努力打通该通路,余者岩下窦均引流明显,导丝较易通过。随访3个月至24个月,6例病人术后3个月回医院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未发现复发;余者因术后无症状未回医院复查。结论经岩下窦静脉入路治疗CCF安全有效,对于外伤性CCF,为经动脉入路失败后治疗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而对于自发性CCF,应作为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5.
黄慧玲  尹可 《天津医药》1998,26(12):740-741
近年研究发现,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及其类似物具有神经递质的某些特征,能改善外伤性脊髓损伤的神经缺失,具有较广泛的生物效应。我们用胶原酶和肝素诱导大鼠脑出血,用一种新的TRH类似物YM-14673对其进行治疗,观察YM-14673对脑出血的疗效和作用。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雄性Wistar大鼠(250±30)g60只。(1)行为观察组20只(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只)。(2)实验组40只:分为正常组5只,对照组18只(24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农合妇幼卫生服务政策对妇幼卫生工作的影响。方法选取云南省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县、龙陵县和昌宁县,分别收集2011-2013年5县区的新农合实施方案,调查5县区新农合妇幼卫生服务政策,包括报销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所产生的、额定的医疗服务项目费用,同时对发生危急抢救孕产妇所产生的费用,按发生费用的比例给予报销情况。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对当地孕产妇及经产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5县区住院分娩率逐年提高,2013年平均达到99.6%,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较2011年相比,分别下降12.0和2.3个百分点;同时也降低了辖区无指征剖宫产率;各县的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高危孕产妇管理率均有上升。结论通过政策实施提高了当地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基本消除了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提高县、乡级产科服务能力。对控制剖宫产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孕产妇健康管理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支出由基本公共卫生补助经费进行补偿。两种经费的合理分配、使用,对妇幼卫生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醋酸纤维素聚合物栓塞AVM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醋酸纤维素聚合物(CAP)栓塞AVM的可行性;寻找CAP和二甲基亚砜(DMSO)栓塞AVM的体内最佳配比;建立通过微导管注射CAP和DMSO的技术程度;评价CAP栓塞AVM的急性和慢性病理改变。方法 采用家猪为实验动物,共26只。通过微导管超选择入猪的颅底血管网(RMB)注射CAP和DMSO。术后一定时期复查脑血管造影。并取标本行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 通过微导管注射CAP和DMSO无困难,未发生微导管粘附于血管壁的情况,CAP在RMB内的弥散和铸型良好。亚急性期和慢性造影复查未见血管再通。病理检查主要以内弹力层的出现断裂或消失,单核细胞侵润和散在异物巨细胞反应为主。结论 CAP作为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无微导管粘附之虞,可以在畸形团内较好弥散和铸型,并达到永久栓塞的目的。其病理反应不引起不良症状,临床上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 探讨和总结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颅内梭形动脉瘤的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颅内梭形动脉瘤,均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结果 基底动脉处4例,椎动脉远端7例,11例全部应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的表现。7例造影随访3-12个月,无复发及狭窄。结论 在栓塞颅内梭形动脉瘤时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提高了颅内梭形动脉瘤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可吸收聚合物涂层电解可脱性弹簧圈(M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对2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24个动脉瘤)行MDC栓塞术。结果 24个动脉瘤中,100%致密填塞15个(占62.5%);95%填塞5个(占20.8%);90%填塞4个(占16.7%);1例术后出现短期并发症。随访均无动脉瘤复发。结论 MDC能显著促进动脉瘤囊内血栓机化和瘢痕组织形成、内皮增生,较单纯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动脉瘤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经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经面静脉 眼上静脉入路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 (CCF)的有效性。方法 :经股静脉 面静脉 眼上静脉入路到达患侧海绵窦 ,用GDC或EDC ,游离弹簧圈 ,真丝线段等多种栓塞材料填塞海绵窦 ,同时闭塞瘘口。面静脉插管困难者 ,在下颌角附近切开皮肤显露面静脉 ,直视下穿刺面静脉放置相应导管 ,再经眼上静脉到达患侧海绵窦并将其填塞。结果 :经面静脉 眼上静脉入路对 14例、16侧海绵窦进行了栓塞治疗 ,其中 5例为外伤性、直接CCF(A型 ) ,经动脉途径球囊栓塞后复发 ,或微弹簧圈栓塞未能成功 ,或经岩下窦入路未能成功 ,9例为自发性、间接CCF(D型 8例 ,C型 1例 )。 13例经股静脉 面静脉 眼上静脉途径 ,1例通过直视下面静脉穿刺。 11例栓塞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瘘消失 ,2例残留低流量的岩下窦引流 ,另有 1例在微导管进入面静脉后 ,面静脉痉挛闭塞 ,未能继续进行栓塞治疗 ,造影仍见瘘存在 ,但眼静脉出现明显的造影剂滞留。 1例A型CCF在球囊栓塞后出现外展神经麻痹 ,经面静脉 眼上静脉栓塞后亦无改善。因面静脉痉挛闭塞未能栓塞成功者 ,于术后即感眼部症状加重 ,但第 2天感症状缓解 ,术后第 2 1天症状明显改善 ,造影检查发现瘘口已经消失 ,术后 1个月患者眼部症状完全消失。其他病例在栓塞术后眼部症状明显改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