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宋竹茵 《临床军医杂志》2020,48(3):328-329,332
目的探讨血清缺血修饰蛋白(IMA)水平在重症脑血管病(SCVD)中表达及其与神经功能、预后相关性。方法选取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07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程度将入组患者分为重症组(n=45)与非重症组(n=62)。另选取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50例纳入健康组。比较各组入院及发病第1、3、5、7天血清IMA水平、神经功能、预后情况。结果与健康组比较,重症组和非重症组患者入院时血清IMA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入院时及发病第1、3、5、7天时血清IMA水平及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非重症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预后不良患者入院时血清IMA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重症组预后不良患者入院时血清IMA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入院时血清IMA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941,P<0.05),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呈负相关(r=-0.517,P<0.05)。结论 IMA在SCVD中呈高表达,并于发病第3天达到峰值,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PNSAH)的临床特点和预后进行分析。方法收集和整理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CT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的56例PNSAH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7例,女性29例。所有病例均在入院1周内行脑血管造影( DSA)检查,并行控制血压,适度脱水降颅压,适量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防止离子紊乱,止痛、镇静等对症处理。对56例患者的临床经过、影像学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PNSAH患者男女比例接近1∶1;发病年龄20~69岁,中位年龄51.7岁,60岁以下占67.86%;56例中,51例于活动中发病,均以突然头痛、恶心为主要症状,33例伴有非喷射性呕吐,30例伴有颈项强直,均无意识障碍、抽搐及确切的神经系统局灶定位体征。56例PNSAH按Hunt-Hess分级:Ⅰ级24例,Ⅱ级31例,Ⅲ级1例、Ⅳ级0例。颅脑CT显示出血主要位于中脑周围池,其中脚间池26例,环池25例,桥前池18例,脚池11例,四叠体池5例,外侧裂3例。全部病例DSA检查结果均为阴性,1个月后复查DSA仍无阳性发现。56例患者经住院保守治疗均病愈出院。对其中39例病人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89个月,未遗留局灶神经功能缺损,无再出血病例发生,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PNSAH临床症状较轻,病情恢复较快,并发症少,预后良好,无再出血发生,对远期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4.
<正>1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概念的提出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主要的病因,占70%~85%。其次为脑动静脉畸形。但仍有一小部分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未能发现任何病变,又未找到其他可能引起SAH的确切病因,只能归属于原因未明SAH。1985年荷兰神经病学家Van Gijin等通过近5年的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发现,120例SAH患者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