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女性,61岁。因活动后胸闷3天,加重20小时于86年10月17日入院。80年发现心电图不正常,诊断为“冠心病”,无任何自觉症状。平素血压130/80mmHg。入院时血压160/100mmHg,心界不大,心率70次/分,律整,未闻杂音,第一心音正常,胸骨左缘第4肋间可闻第3心音。两肺及腹部(一)。ECG 示 V_1~V_4ST 段水平型压低及 T波对称性倒置。酶学检查正常。临床诊断:冠心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主要原因是在冠脉粥样硬化甚或无明显粥样病变的部位形成了阻塞性血栓,这已为近年来广泛开展的冠脉旁路术、冠脉造影术及冠脉内溶栓疗法所证实。1959年 Fletcher 等首先采用溶栓制剂静注治疗 AMI;1960年 Boyles 等证实冠脉内使用链激酶与纤溶酶混合物可迅速溶解实验性犬冠脉血栓。但直至1979年 Rentrop等采用冠脉内溶栓治疗 AMI 取得显著疗效后,才引起广泛的重视。大量研究证明溶栓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进行冠脉内溶栓治疗能改善左室功能,缩小梗塞面积,但其弊端是需导管设备,不易尽早展开治疗,而早期治疗与否又直接影响溶栓效果。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静脉用药与冠脉内给药的溶栓效果相似。方法:184例连续住院患者,年龄<70岁,均具有透壁性AMI的心电图依据和临床表现,症状发生不超过6小时。有胃肠道出血史,近期手术史、中风或高血压者除外。治疗的最初24小时内每6小时测1次CPK。每天查1次心电图,共3天。冠脉  相似文献   
4.
去纤酶、尿激酶对家犬血小板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去纤酶、尿激酶都是溶栓剂。去纤酶临床使用罕见出血现象,而尿激酶出血现象则较明显。本文用这二种酶分别在家犬体内对血小板功能作对比研究,旨在了解这两种酶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地塞米松及氢化可的松过敏者甚属罕见,国内仅见二例报告(实用内科杂志2(2):110,1982)。现报告一例如下。男,24岁,住院号70593。因胸闷、气喘反复发作2年、加重3天,于1978年6月11号入院。查体温37℃,脉搏1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旁路术、冠状动脉造影术及冠状动脉内溶栓疗法的广泛开展已证实血栓是急性透壁性心肌梗塞的直接原因(占70%~80%)。Mandekorn等进一步指出:在非透壁性心肌梗塞和严重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冠状动脉内血栓亦起主要的病因性作用。Fletcher等于1959年首先采用静脉输注溶栓制剂治疗急性心肌梗塞,1960年Bo-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PH)并不常见,但病因不明,病程难以确定,常迅速死亡,迄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故成为一个临床难题。本文对一组具有尸检资料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者进行了回顾性随访研究,以便对其自然经过、病理类型及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方法:自1955年1月至1977年4月共120名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每例均具有胸片、心电图及心导管检查资料,并符合诊断标准。除外了血栓栓塞、深静脉血栓、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心瓣膜病、先天性心内分流及结缔组织病。对全部患者进行了随  相似文献   
8.
用改良电刺激法建立狗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模型,结果提示所形成的血栓构成与人类动脉血栓有较好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微量电刺激法建立家犬实验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模型,比较静脉输注尿激酶、去纤酶的作用,并设立了对照组.(1)尿激酶和去纤酶对形成30分钟后的实验性冠状动脉血栓均有显著的溶解作用,两用药组12条犬均获得闭塞血管的再通。用药后至血管再通的时间、血栓湿重、梗塞面积两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2)对照组均未获闭塞血管再通.血栓湿重、梗塞面积均显著大于两用药组(P<0.01);(3)两种制剂均导致血浆纤溶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的显著下降,仅尿激酶组动物术野出血严重.  相似文献   
10.
纤溶疗法目前已广泛开展,如何筛选更为安全的纤溶制剂,以及对常用溶栓制剂出血副作用的机制的探讨及针对性防治措施,已成为急待解决的新课题。我们在使用尿激酶、去纤酶进行溶栓治疗的动物实验中观察到,此两种制剂均导致血浆纤维蛋白原显著下降,但尿激酶组手术切口渗血不止,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