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27篇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组织退行性疾病主要机制是成骨细胞活动减弱、破骨细胞活动增强,其病理表现为细胞外基质降解增加;骨肿瘤增生性疾病则表现为富血供效应。近年来,局部/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介导骨退行性疾病和增生性疾病中的研究越来越多。该文就骨RAS及其抑制剂在骨质疏松、骨关节炎和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骨RAS与椎间盘退变的潜在相关性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联合纤维环修复与单纯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2—2018-09采用手术治疗的76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35例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联合纤维环修复术治疗(观察组),41例单纯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L5S1椎间盘突出症复发情况、术后1、3、12个月疼痛VAS评分与ODI指数,以及术后12个月改良Macnab评分。结果2组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6.1个月,无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椎管内血肿等并发症,术后观察组无复发L5S1椎间盘突出症,对照组6例复发L5S1椎间盘突出症,经对症治疗后治愈,观察组术后复发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3、12个月疼痛VAS评分与ODI指数、术后12个月改良Macn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联合纤维环修复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能够有效降低术后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率,获得良好的早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宋凯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3):304-305
目的分析涂阴肺结核不规则治疗形成涂阳的因素。方法采用阅卷统计、分析病人不规则治疗形成涂阳的因素。结果涂阴肺结核636例中不规则治疗的335例(52.7%),其中形成涂阳的287例(85.7%)。涂阴病人不规则治疗因素主要与病人家庭经济状况、个人文化程度、年龄、心理状态,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程度等有关。结论应重视涂阴肺结核病人的管理,加强防治宣教,是控制涂阴肺结核病人转涂阳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利用三维CT评价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肺容积、肺高度、顶椎平面肺横截面积和凸侧/凹侧肺容积比的变化,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矫形术后肺容积与肺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自2009年4至2013年8月,共3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男9例,女21例;年龄11.3~18.0岁,平均15.7岁。Lenke分型:Ⅰ型19例、 Ⅱ型4例、 Ⅲ型7例。Risser征:3级11例、4级7例、5级12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1周左右进行脊柱三维CT扫描,CT扫描时患者仰卧位并保持深吸气末期。将所有CT扫描的资料导入工作站,利用Syngo软件分别测量肺容积、肺高度和顶椎平面肺横截面积。结果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左侧肺高度为(21.4±2.6)cm,术后为(22.6±2.5)cm;右侧肺高度手术前为(21.9±2.1)cm,术后增加至(22.7±2.7) cm。术前的顶椎平面肺横截面积为(232.9±43.6) cm2,术后减小至(223.1±38.4) cm2。左侧肺容积、右侧肺容积、总肺容积以及凸侧/凹侧肺容积比的手术前后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左肺高度、右肺高度和顶椎平面肺横截面积的改变与患者的性别、年龄、Lenke分型、Risser征、主胸弯的矫正率以及胸椎后凸的矫正率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即刻发生了肺形态的变化,但术后即刻肺容积没有变化,仅表现为肺高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影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肺功能的相关影像学参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9年7月~2012年8月本院收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24例,术前肺功能检查、胸部CT扫描资料完整.分析肺功能结果与站立位全长X线片Cobb角、顶椎偏移、椎体旋转分度(Nash/Moe法)、顶椎肋椎角差值、矢状位T5-12后凸角和胸段累及椎体数目之间相关性.结果 患者年龄平均14.8岁,Cobb角平均52.8°;主弯Cobb角与术前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最大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肺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和一氧化碳弥散量呈负相关;顶椎偏移与肺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及一氧化碳弥散量呈明显负相关;站立位顶椎凸凹侧肋椎角差值分别与肺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肺总量、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和一氧化碳弥散量呈负相关;Bending位顶椎凸凹侧肋椎角差值与肺总量、一氧化碳弥散量呈负相关;胸段累及椎体数≥7个组患者50%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75%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最大用力呼气中段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及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数值,比胸段累及椎体数<7个组患者有减少(P<0.05).结论 术前站立位主弯Cobb角愈大,主弯顶椎偏移增大,站立位以及Bending位顶椎凸凹侧肋椎角差值增加,肺功能下降.近胸弯≥30°组较之<30°组,胸段累及椎体数≥7个组较之<7个组,肺功能数值下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和多元化,诸如自然灾害、暴力犯罪、性侵害等创伤性事件频频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关注度正在逐年上升,如何防治PTSD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临床研究证实,针刺能有效改善PTSD的相关症状,然而其神经生物学机制到底为何,至今仍无定论。基于此,本文综述了近些年发表的相关研究,企图初步揭示针刺治疗PTSD内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患者更易罹患冠状动脉疾病, 如血管钙化、斑块、狭窄, 或是血流储备能力下降, 心肌灌注不足。近年来, 冠脉CT血管成像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 解剖学上可以评估冠状动脉的钙化、狭窄、斑块、心外膜脂肪, 功能学上可以评估冠状动脉的血流储备分数和心肌灌注成像, 提供血流动力学信息。通过CT技术全面、准确、综合的评价冠状动脉的解剖和功能特征, 有利于筛查出高危患者, 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这对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门诊是窗口形象单位,医疗任务繁重,如何带好门诊实习护士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总结门诊带教实习护士的经验体会,从入科介绍、素质培养、带教作风、具体实施及出科考评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全面加强护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带教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6-甲基腺嘌呤(m6A)去甲基化酶ALKBH5在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Fs)活化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取1~3 d新生SD乳鼠心脏,剪碎消化后进行CFs原代培养,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细胞贴壁生长后加入TGF-β1诱导构建CFs活化增殖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分别向各组细胞转染ALKBH5(慢病毒过表达ALKBH5)及慢病毒空载体24~48 h。运用RT-qPCR方法检测ALKBH5、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I型胶原(CollagenⅠ)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ALKBH5、α-SMA、CollagenⅠ及PCNA蛋白的表达;CCK-8法和EdU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变化。结果 在CFs活化增殖模型中,与对照组CFs相比,模型组CFs中ALKBH5蛋白和mRNA的表达降低,而与活化增殖相关蛋白PCNA、α-SMA及CollagenⅠ的表达增加。此外,在慢病毒转染ALKBH5过表达组的CFs中,α-SMA、CollagenⅠ和PCNA蛋白和mRNA同ALKBH5病毒空载体组相比表达下降。CCK-8与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