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药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合并缺血性卒中史的冠心病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年间行PCI 195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合并缺血性卒中与无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主要不良事件,对出现心源性死亡的患者进行回归分析。结果:1950例患者中,合并有缺血性卒中病史的患者234例。对比非缺血性卒中患者,前者的年龄更大、吸烟史患者更多、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和多支病变比例更高(均P0.05)。平均随访时间(61.0±40.5)个月,有缺血性卒中史患者的心源性死亡(9.0%vs 5.4%)、脑梗死(6.4%vs2.5%)及脑出血的发生率(2.1%vs 0.7%)较无缺血性卒中患者高(均P0.05)。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的因素包括年龄、吸烟、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结论:合并有缺血性卒中史的冠心病患者心源性死亡、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发生率更高。诊断和治疗上要综合考虑患者年龄、吸烟史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影响介入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86例经PCI治疗的CTO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TO患者行PCI治疗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CTO患者PCI的成功率为80%。术中并发症7.7%,分别是冠状动脉穿孔8例,心包压塞5例,支架血栓形成4例,严重心律失常(房扑、房颤、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22例,手术相关心绞痛6例。影响PCI治疗成功的患者自身因素有年龄(P=0.034)、高血压史(P=0.041)、糖尿病史(P=0.032)、发病至治疗的时间(P=0.008);病变相关因素有冠脉闭塞部位(P0.05)、冠脉分支迂曲程度(P=0.015)、闭塞血管远端缺如(P=0.044)及合并钙化(P=0.007)。结论:CTO患者进行PCI治疗的效果良好。患者的个人病史、病变特点及治疗是否及时是决定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PCI )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7例进行了PCI治疗为PCI组,35例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为常规组。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1、4、12周HRV变化(包括SDNN、SDANN、SDNN Index、TP以及HF)。比较2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再次AMI及再次UAP。比较PCI组3个亚组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的SDNN变化。结果 PCI组HRV指标在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治疗后4周、12周较治疗前明显增加( P <0.05),术后12周较术后4周也有所增加( P <0.05)。常规组HRV指标在治疗后1、4、12周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 P <0.05);但治疗后4、12周与治疗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4周与1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PCI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再次AMI或UAP的比率均较常规组低( P <0.05);但2组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PCI组3个亚组的SDNN值在PCI术前无明显差异( F =3.121, P =0.081);但在术后12周均较术前有所增加( P <0.05);增加差值在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3.457, P =0.034),单支组较双支组和三支组均高( q值分别为3.998、7.032, P <0.001),双支组较三支组高( q =3.946, P =0.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应用PCI治疗较药物治疗能更明显和持久的逐步提高HRV。在临床上可以合理应用HRV检查来评估PCI治疗的冠心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