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肿瘤学   1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18F-FDGPET/CT检查在诊断胃肠道恶性肿瘤复发和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8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均进行18F-FDGPET/CT显像,并检测血清CEA、CA19-9。结果:68例患者中37例最终确诊复发或转移,PET/CT最终诊断灵敏度为97.3%,特异性为96.8%。血清标志物CEA、CA19-9诊断胃肠道肿瘤复发转移的敏感性62.2%,特异性87.1%。PET/CT和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7.8%,约登指数97.8%。结论:PET/CT诊断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复发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肿瘤标志物高;PET/CT联合患者血清CEA、CA19-9检测是诊断断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钉式吻合术后排便功能的变化。方法对95例应用钉式吻合器行保肛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按吻合口距齿状线距离分为三组(超低位:<2cm;低位:2cm至腹膜反折处;高位:腹膜反折以上),以徐忠法五项十分制评价标准、自我评价等分别在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对排便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时,患者自我评价比徐氏评价分别低1.04±1.05、1.12±1.12、1.00±1.25、0.88±1.21和0.85±1.04(P<0.05);评价优者比例分别为0、2.1%、25.3%、38.9%、53.7%;随吻合口增高及时间推移,评分增加。腹泻与便秘交替:高位组不明显,3个月内超低位组无改善,低位组改善不明显(P=1.00,0.29);随时间推移,低位组改善不明显(P=0.04,0.01,0.00)。结论结直肠钉式吻合术后,患者对排便功能不满意。腹泻与便秘交替现象主要存在于超低及低位组,其中超低位组改善不佳。随着吻合口增高及时间推移,排便功能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3.
目的 综述纳米碳在标记微转移淋巴结方面的应用价值并进一步探索术中提高微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对结直肠癌分期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结直肠癌概述、纳米碳混悬液、淋巴结标记、微转移淋巴结”为中文关键词;以“colorectal cancer review、nanocarbon suspension、lymph node sign、micrometastasis lymph node”为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1996-01-01-2022-12-31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结直肠癌概述及相关流行病学介绍;(2)纳米碳混悬液在标记淋巴结方面的临床应用;(3)微转移淋巴结概述;(4)结直肠癌淋巴结的术中标记方法;(5)纳米碳标记结直肠癌微转移淋巴结的相关研究。排除标准:会议摘要及中文学位论文等非正式发表的文献。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文献共37篇(12篇中文文献,25篇英文文献)。结果 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纳米碳标记患者淋巴结收获数量及阳性淋巴结获取率均高于未行处理患者,相较直径>5 mm淋巴结,收获直径≤5 mm淋巴结之间的差异更加显著。同时,能够在精确术后病理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与其手术策略、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按肿瘤直径大小和肌层有无浸润分别分组,比较各组手术治疗效果和生存率。结果 直肠类癌最大径〈2cm组28例中1例死亡,5年生存率为100.0%,最大径〉2cm组4例中2例死亡,5年生存率为33.3%,2组5年生存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Y2=14.71,P〈0.0001);未浸润肌层组28例中无死亡病例,5年生存率为100.0%,浸润肌层组4例中3例死亡,5年生存率为25.0%,2组5年生存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X^2=15.53,P〈0.0001)。结论 直径大小和肌层浸润是决定直肠类癌手术方式的关键,是影响其预后的两个重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5.
基于病毒的抗肿瘤治疗是一种新兴的生物治疗方式,病毒载体感染肿瘤组织,引起溶瘤效应,制成疫苗激活体内抗肿瘤免疫,搭载基因行癌症的基因治疗。随着对病毒的不断改造,各类病毒治疗肿瘤更趋于安全和高效,同时,病毒载体与现有的抗肿瘤疗法合理联用,可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基于病毒的抗肿瘤治疗将作为极具潜力的方法而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近些年各种病毒在治疗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转移抑制BRMS1基因对人直肠癌裸鼠成瘤性以及抑制肿瘤细胞远处转移的影响。方法 通过将BRMS1基因导入人直肠癌细胞株LOVO中,建立裸鼠实验性转移模型和自发性转移模型,观察转染组(A组)、空载体组(B组)、未转染组(C组)裸鼠的生长状态和肿瘤远处转移状况。结果 自发性转移模型: A1组转染组细胞、B1组转染空载体组细胞和C1组转染组癌细胞接种后裸鼠的体质量及肿瘤平均直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性转移模型:转染空载体组B2和未转染组C2的裸鼠肺脏转移率为100%;转染组A2组肺脏和肝脏转移灶的病理分级标准较B2组和C2组降低, A2组肺转移分级以II级为主,B2组、C2组以II级、III级为主;A2组未见肝转移灶,而B2组、C2组肝转移分级以I级、II级为主。结论 BRMS1基因能够明显抑制直肠癌LOVO细胞的远处转移的能力,但并不影响肿瘤细胞本身的生长,提示BRMS1基因可能成为抑制直肠癌远处转移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重组溶瘤单纯疱疹病毒oHSV2在CT26结肠癌荷瘤小鼠中的抗肿瘤效果,初步探讨其治疗机制。  方法  构建CT26细胞荷瘤小鼠肿瘤模型。1)小鼠瘤内注射oHSV2,ELISA法测定血清中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浓度;2)荷瘤小鼠分为oHSV2组、5-氟尿嘧啶(5-FU)组(阳性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阴性对照组)。给药后,记录小鼠体质量、肿瘤体积、生存期及生活状态等变化,评估病毒抗肿瘤效果;3)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肿瘤引流淋巴结(tumor-draining lymphnode,TDLN)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及瘤体内CD4+T与CD8+T的比例。  结果  1)瘤内注射oHSV2后,血清中的GM-CSF浓度不断升高。首次给药后第8 天出现高峰(3150±327.1)pg/mL,后缓慢下降;2)相比PBS组,oHSV2和5-FU组均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效果,小鼠生存期显著延长(50 d vs. 36 d,P<0.01;51 d vs. 36 d,P<0.01),但oHSV2治疗未引起小鼠体质量下降。治疗起始第28天,5-FU组平均体质量较PBS组有显著性差异(16.61 g vs. 22.07 g,P<0.01),oHSV2组与PB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小鼠病毒注射区皮肤无坏死、溃疡;3)流式分析结果显示相比PBS组,oHSV2治疗组的DC(6.49% vs. 3.73%,P<0.01),CD4+T(15% vs. 8.57%,P<0.01)与CD8+T(8.19% vs. 5.15%,P<0.01)比例升高。而5-FU组各细胞比例较PBS组明显降低(P<0.05)。  结论  瘤内注射oHSV2有效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病毒治疗与化疗药物相比不伴有明显的毒副反应。病毒在荷瘤小鼠体内复制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GM-CSF,可增强抗肿瘤免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应用χ2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2006年结直肠癌根治术后1年以内早期复发的120例患者与同期3年以内未复发7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χ2检验结果显示,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术后辅助化疗情况、肠壁侵润深度和Dukes′分期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肠壁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术后是否联合辅助化疗与复发转移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肠壁浸润深度是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淋巴结转移、肠壁浸润深度是影响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重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及其受体与肿瘤的发生、新生血管的生成、控制肿瘤组织间隙压以及细胞凋亡机制等密切相关。新近研究发现,通过靶向抑制PDGF及其受体能够抑制胃癌的新血管生成和增强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的疗效。现综述PDGF及其受体在胃癌分子靶向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c-Met(HGF-cMet)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关系。方法2001年6月至2010年6月间有30例结直肠癌同性性肝转移患者在山东省肿瘤医院接受原发癌和肝转移癌一期根治性切除术,根据其是否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分为实验Ⅰ组(T1~T4N1~N2M1,21例)和实验Ⅱ组(T1-T4N0M1,9例)。并选取与实验I组匹配的T4-T4N1-N2M0患者(21例)和T1~T4N0M0患者(21例)以及与实验Ⅱ组匹配的T1-T4N0M0患者(9例)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及其肝转移灶中HGF和c-Met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实验Ⅰ组(T1~T4N1-N2M1)原发灶HGF阳性表达率[71%(15/21)]明显高于其匹配的T1~T4N1~N2M0对照组[43%(9/21)]和T1~T4N0M0对照组[19%(4/21)](均P〈0.05);且c—Met阳性表达率[90%(19/21)]也明显高于T1~T4N0M0对照组[43%(9/21),P〈0.05],但与T1-T4N1-N2M0对照组[86%(18/21)]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Ⅱ组(T1~T4N0M1)与其对照组(T1~T4N0M0)原发灶HGF阳性表达率(6/9比5/9.P〉0.05)和c-Met阳性表达率(8/9比6/9,P〉0.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Ⅰ组患者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及肝转移灶中HGF和c—Met表达一致率分别为81%(17/21)和76%(16/21)。结论HGF及其受体c—Met可能对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发生具有一定作用,而对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作用可能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