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
姜绍文  林兰意  谢青 《肝脏》2014,(6):460-463
IL-33(Interleukin-33)是近10年发现IL-1家族的第11个新成员,又称IL-1F11[1]。IL-33是一种核内蛋白质,同时又能被释放到细胞外,像IL-1α一样,扮演着双重角色:不但作为核内转录因子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还作为细胞因子影响信号通路的转导[2]。细胞受损或坏死而非凋亡后,IL-33被动分泌到胞外,启动宿主免疫系统,诱导免疫应答,激活特定免疫细胞,促进炎症介质、促炎症因子的释放,发挥类似高迁移率组蛋白(HMGB1)的警报素(alarmin)作用[3]。研究证实,IL-33在哮喘及其他气道炎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纤维化及肺纤维化等疾病的致病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4-8]。然而,在某些疾病中 IL-33又呈现出保护性作用。比如,在载脂蛋白E(ApoE)缺陷的小鼠模型中注射重组 IL-33可减少泡沫样细胞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减少心血管意外的发生[9]。同样,这种保护作用也在肠道寄生虫感染中被证实[10]。大量新近研究表明,IL-33参与了多种肝脏疾病的致病过程,尽管具体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其所扮演的角色却是不容忽视的。现就IL-33的重要生物学特征及在各类肝脏疾病中作用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应用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CHC)初治和经治患者的效果.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初治CHC患者59例和经治CHC患者56例,均接受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12 w,随访24 w.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载量,常规检测血清层黏蛋白(LN)、...  相似文献   
3.
4.
臧馨雅  姜绍文  谢青 《肝脏》2023,(12):1395-139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全球流行率达30%~40%,特别是患有2型糖尿病、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发生NAFLD的风险尤其高,已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NAFLD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肝癌。NAFLD患者的绝对数量巨大,疾病负担重,然而在基层医疗和糖尿病管理机构中,NAFLD患者进展性肝病风险的识别仍然非常不理想。本文总结一种对NAFLD患者进行危险分层的方法,这将有助于医务工作者对NAFLD患者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欧洲肝病学会提出的适用于以酒精为病因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CLIF Consortium Organ Failure score,CLIF-C OF)是否适用于乙型肝炎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方法筛选并纳入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上海瑞金医院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急性失代偿患者854例,按CLIF-C OF标准分为ACLF组和非ACLF组。分析ACLF组和非ACLF组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病情严重程度和短期病死率。结果 ACLF组262例和非ACLF组592例。ACLF组较非ACLF组年龄大,肝、肾、脑、凝血、循环、呼吸功能衰竭情况均显著高于入院非ACLF组(P0.01),28 d和90 d病死率均显著升高(27.1%比3.1%、39.6%比4.9%,P0.01),提示病情更重。结论欧洲肝病学会所提出的评分标准可从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合并急性失代偿患者中筛选出一组病情更为危重、病死率更高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群体。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并发急性失代偿患者中确实存在一群疾病程度更严重的ACLF群体,CLIF-C OF标准可将ACLF患者从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并发急性失代偿患者中区分出来,以指导临床医生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D-GalN/LPS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小鼠中IL-33及其受体ST2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腹腔注射DGaIN(900 mg/kg)/LPS(10μg/kg)诱导急性肝衰竭小鼠模型。通过q-PCR、Westcrn印迹、ELIS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实验技术检测IL-33及其受体ST2在不同时间点的动态变化。结果急性肝衰竭小鼠肝内的IL-33 mRNA水平随着肝损伤加重不断增高,肝衰竭时上升至峰值,D-GalN/LPS诱导后7 h,肝组织表现为明显坏死。而肝内ST2L受体蛋白含量在DGalN/LPS诱导后3 h,未出现明显的肝细胞损伤前已显著升高,之后不断下降,到7 h肝衰竭时其水平降至最低。此外,外周血清中IL-33蛋白水平亦随时间持续升高,在7 h肝衰竭时达高峰,与IL-33 mRNA的动态变化相一致。然而血清sST2蛋白水平在0 h和3 h肝细胞损伤的早期无明显差异,但在5 h肝细胞损伤的中期却显著升高,之后又显著降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急性肝衰竭小鼠肝内IL-33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和肝血窦细胞核内。结论 IL-33及其受体ST2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与急性肝衰竭的病情进展存在紧密联系,提示IL-33/ST2轴参与了急性肝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章正兰  莫瑞东  姜绍文  谢青 《肝脏》2023,(1):117-120
胃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的并发症,出血后1年内再出血率高达60%,门静脉压力升高是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主要原因。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SBB)通过阻断β肾上腺素能受体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达到降低静脉曲张出血的风险,目前已成为胃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一级和二级预防的首选药物,以HVPG指导的NSBB治疗和预防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首次和复发静脉曲张出血的个体化方案已引起临床关注,本文将结合最新的研究结果,探讨NSBB预防静脉曲张出血及再出血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