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5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纵隔畸胎瘤破裂误诊为恶性肿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患者男.42岁,突发前胸疼痛、憋闷,外院CT扫描(图1)拟诊为前纵隔恶性肿瘤.予以全身联合化疗4周期.影像学复查示病变进展而转来我院。体植:心界扩大,心前区可闻及心包摩擦音,左下肺呼吸音减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经肝动脉介入治疗(TAI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组60例HBsAg阳性且不能手术切除的HCC患者,配对分为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组(A组)和常规保肝降酶组(B组),每组30例。对两组进行常规TAIT同时,给予常规保肝降酶治疗,A组同时联合核苷(酸)类药物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的生存率,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A组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初始治疗药物选择:恩替卡韦14例,拉米夫定8例,阿德福韦酯8例,其中4例患者出现病毒学突破,经加用另一核苷(酸)类似物后实现病毒持续抑制。B组中,13例(13/30,43.33%)患者分别在第1~9次TAIT后发生病毒学突破,中位突破时间为5.52个月(4次TAIT后)。两组共死亡48例,其中A组20例,B组28例,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9.63、14.77个月(χ2=7.51,P=0.01)。A组和B组中BCLC分期C期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3.63、8.07个月(2χ=7.11,P=0.01)。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患者是否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肝功能分级、肝癌BCLC分期影响患者预后。未发生核苷(酸)类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TAIT治疗HBV相关HCC时联合应用核苷(酸)类药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肝细胞癌(HCC)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过程中采用C臂CT的扫描方法及其应用范围。方法80例HCC患者于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TACE治疗时行C臂CT扫描。以指导介入操作和评估TACE疗效为目的,探索C臂CT扫描方法,评价C臂CT的应用范围。结果在TACE治疗HCC中,C臂CT扫描使用稀释的非离子型造影剂,采用平扫、动脉早期、动脉实质期三个时相扫描,可以满足病灶的检出、供血动脉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和动脉异常走行的显示需要,可以便捷、准确、全面地评估病灶存活肿瘤、碘油沉积、供血动脉栓塞是否完全等情况,即时评价TACE疗效的效果满意。C臂CT扫描未明显增加X线辐射剂量,手术时间平均延长9.5min。结论在TACE治疗HCC过程中应用C臂CT扫描安全、有效,对于术前制定计划、术中指导操作以及术后即时评估疗效等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4.
5.
肺低分化鳞癌:CT表现特点及术前CT分期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探讨CT影像表现特征及术前CT检查在肺低分化鳞癌T及N分期中的价值。方法2000年5月~2006年5月共有179例肺低分化鳞癌患者在我院进行了CT扫描检查(其中132例患者接受了肺叶切除术)。其中行CT增强扫描者142例,行CT平扫37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证实。由2位科放射科医师共同对所有患者的CT扫描结果进行影像学分析、分期(包括原发肿瘤及淋巴结病变),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在所有179例肺低分化鳞癌患者,中央型病变53.6%(96例),周围型病变46.4%(83例)。96例中央型病变患者中,CT影像学表现为肺门肿块者94例,腔内型病变者2例,出现空洞者5例,伴随阻塞性改变者69例。83例周围型病变患者中,最大径范围1.5—12cm,82例为实性病变,1例为部分实性病变;其中48例(58.0%)患者的病灶直径〉4cm,伴空洞病变表现的患者12例(14.0%)。直径≤3cm的病灶占周围型病变的21例(25.3%),中心可出现坏死(12例)及空洞(2例),可见广泛淋巴结肿大(3例)。术前CT对原发肿瘤及淋巴结分期(cTN)与术后病理对原发肿瘤及淋巴结分期(pTN)一致者46.2%(61例),cTN与pTN不一致者53.8%(71例)。CT对原发肿瘤(T分期)评估准确者78.8%(104例),不准确者21.2%(28例),其中低估12.1%(16例),高估9.1%(12例)。CT对淋巴结病变(N分期)评估准确者56.8%(75例),不准确者43.2%(57例),其中低估18.2%(24例),高估25.0%(33例)。结论肺低分化鳞癌多为典型鳞癌的CT表现。病灶直径≤3cm的周围型低分化肺鳞癌可发生坏死及纵隔广泛淋巴结转移。直径〈1cm的纵隔淋巴结可转移,而良性淋巴结肿大亦较常见。尽管CT在低分化鳞癌分期上价值有限,但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介入治疗覆盖中国肝癌分期Ⅰa~Ⅲb期的患者。自噬作为真核细胞特有的代谢过程,参与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促进了肿瘤细胞对介入治疗的耐受,使得治疗效果不佳。本文综述了原发性肝癌常见介入治疗方式对肿瘤细胞自噬现象的影响:消融治疗、经血管介入治疗及内放射治疗都会通过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B淋巴细胞瘤2/腺病毒E1B相互作用蛋白3(B-cell lymphoma-2/adenovirus E1B 19-kDa-interacting protein 3,BNIP3)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等细胞通路诱导肿瘤细胞自噬水平的提高,从而产生治疗抵抗。体外试验中,自噬抑制剂的使用可以改善自噬引起的治疗抵抗。  相似文献   
7.
鼻腔常见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鼻腔常见肿瘤的CT表现,了解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鼻腔肿瘤43例,内翻乳头状瘤12例(其中恶变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2例,鼻腔癌19例.结果 12例内翻乳头状瘤均为单侧病变,12例肿物均位于鼻腔外侧壁,10例良性内翻乳头状瘤中,肿物主要位于鼻腔中后部9例(90%),10例(100%)边界清晰,无明显外侵征象,密度均匀8例.12例淋巴瘤中,单侧病变10例(83.3%),9例(75%)位于鼻腔前部,9 例(75%)侵犯鼻翼、颜面部皮肤,6例(50%)皮下脂肪层消失,骨质侵蚀变薄3例.鼻腔癌19例,单侧病变13 例(68.4%),形态不规则、明显外侵18 例(94.7%),溶骨性破坏15 例(78.4 %).结论鼻腔内翻乳头状瘤、淋巴瘤、鼻腔癌有不同的影像特点,CT扫描有助于诊断及鉴别鼻腔各种常见肿瘤.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CT表现及与预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分析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CT表现及与预后关系.方法 对1991-2006年有完整临床和CT资料并有病理证实且放疗前均无远处转移、放疗后随诊3年以上的鼻咽癌病例588例,分析其CT表现和预后情况,并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结果 咽后淋巴结转移392例,单侧转移254例,双侧转移138例.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有、无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分别为66.6%、78.6%(χ2=10.78,P=0.005),单、双侧转移的分别为69.7%、62.2%(χ2=2.31,P=0.129),咽后淋巴结轻度、中度强化的相似(67.6%、58.9%,χ2=2.77,P=0.096),淋巴结密度均匀型的好于小低密度型和边缘强化内部坏死型(71.5%、53.3%、32.5%,χ2=10.51,P=0.001;χ2=24.28,P=0.000),淋巴结边缘规则的明显好于边缘不规则和明显外侵(65.5%、51.8%、50.0%,χ2=8.20,P=0.004;χ2=5.31,P=0.021).结论 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强化程度高、密度不均匀、边缘不规则或外侵的生存率明显下降,据此可以粗略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胰腺良恶性病变在PET -CT双时相显像中摄取18FDG的变化,寻找PET显像中最大SUV的诊断界值,以探讨其对胰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9至2010年9月118例胰腺良恶性病变患者.①胰腺癌患者65例,24例有病理或细胞学诊断,41例仅有影像学和临床诊断,并经临床和影...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及特点.资料与方法 分析1991年至2006年有完整临床及CT资料且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1100例.分析颈部淋巴结的表现,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100例中1008例(91.64%)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双侧转移656例(59.64%).咽后组淋巴结转移737例(67%),颈上深组转移973例(88.45%),颈后三角区转移367例(33.36%).CT扫描至相应部位发现有淋巴结转移者,颈中深组为630例(71.75%),颈下深组为200例(46.73%),锁骨上区为100例(30.96%).鼻咽癌可转移至颌下、颏下及腮腺内淋巴结,本组分别为93例(8.45%)、17例(1.55%)及38例(3.45%).转移淋巴结边缘规则614例(60.91%),边缘不规则394例(39.09%),其中明显侵犯周围结构者仅占70例(6.94%).增强CT扫描病例中98.50%的淋巴结为轻、中度强化,无强化及明显强化的淋巴结分别为0.69%和0.81%.转移淋巴结中50.60%密度均匀,49.40%内部密度不均匀,有低密度区,其中95例(9.42%)的淋巴结内有大片低密度坏死区,92例(9.13%)淋巴结内呈密度均匀一致的环状低密度区,且内壁规则.结论 鼻咽癌多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以咽后组与颈静脉链淋巴结多见.淋巴结边缘规则、增强后呈轻至中度强化、密度大致均匀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