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循证医学和临床研究的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就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表明临床医学创造的重要性;分析了循证医学的概念及应用前景,探讨沿用循证医学开发和实现临床医学研究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胸腔积液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呼吸系统疾病(12)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灿茂  唐可京 《新医学》2006,37(11):759-761
1引言 胸腔积液是由肺、胸膜和多种肺外疾病所致的一种常见临床症候,以胸膜腔内病理性液体积聚为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评价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患者使用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 IFX)后的肝损伤发生率。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均从建库开始至2022年2月28日),检索使用IFX者致肝损伤的临床研究相关文献,并手工检索IFX致肝损相关文献补充纳入研究,采用R软件进行发生率的合并,并做亚组分析。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以确定采用固定模型或随机模型进行率的合并分析。采用敏感性分析评价研究文献质量对结果的影响,并进行发表偏倚检测。结果 共7篇文献入选,总肝损发生率为4%(95%CI:2%~7%)。IFX单用和联用致肝损伤发生率分别为4%(95%CI:1%~11%)和5%(95%CI:2%~13%),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患者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用药后肝损伤发生率分别是3%(95%CI:1%~8%)和12%(95%CI:2%~30%)。结论 英夫利西单抗用药者肝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应加强临床用药监测。  相似文献   
4.
聚维酮碘诱导兔胸膜黏连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iodopovidone(Betadine,聚维酮碘)诱导兔胸膜黏连模型,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4组28只新西兰大白兔在放置胸导管后,分为4组:第1组给予2% iodopovidone 2 mL胸腔内注射。第2组给予4%iodopovidone 2 mL胸腔内注射。第3组在胸腔内注入4%iodopovidone 2 mL 24 h前及其后每周1次予以肌肉注射0.8 mg/kg 曲安西龙,连续2周,作为iodopovidone激素干预组。第4组给予多西环素10 mg/kg胸腔内注射作为阳性对照组。在iodopovidone或多西环素注射后的24、48、72 h分别收集胸腔积液并计量,测定胸水中白细胞计数、蛋白及乳酸脱氢酶(LDH)。2周后杀死兔子并作胸膜黏连评分,行HE染色、经第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对胸膜组织中炎症和血管新生程度做定量分析。结果: Iodopovidone激素干预组所产生的胸水量、胸水中白细胞总数均显著低于2%或4%iodopovidone组和多西环素对照组(P<0.05)。2% iodopovidone组胸膜黏连评分为7.00±1.29,4% iodopovidone组胸膜黏连评分为7.71±0.76,多西环素对照组胸膜黏连评分为7.14±0.90,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iodopovidone激素干预组胸膜黏连评分为3.71±1.98,均显著低于2%或4%iodopovidone组和多西环素对照组(P<0.05)。2% iodopovidone组胸膜组织中血管新生密度为5.08%±0.92%,4% iodopovidone组为6.29%±0.60%,多西环素对照组为6.86%±2.20%,激素干预组的胸膜炎症反应及胸膜组织中血管新生密度(2.29%±0.60%)显著低于iodopovidone 和阳性对照组(P<0.05)。结论: Iodopovidone能诱导兔胸膜黏连模型,皮质激素能明显抑制其黏连效果,提示胸膜炎症反应在iodopovidone的胸膜黏连机制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健康人1s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的变异情况,并据此评价2001年GOLD和2002年中华呼吸学会制定的COPD诊治指南中将FEV。/FVC〈70%作为COPD诊断分级先决条件的普适性和可行性。方法:测定260例健康人的用力肺活量和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同时依年龄分为≤35、36—55及≥56岁3组进行统计学处理及比较分析。结果:260例健康人FEV1/FVC均值为83.1%,随着年龄的增加趋于下降,3个年龄组之间两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5),其它指标如FVC%预计值、FEV1/FVC、PEF%预计值在〈55岁下降不明显,〉56岁下降幅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FEV。%预计值则于健康人的各年龄阶段都未见显著下降。结论:FEV1/FVC的变异方向难以把握,尤其是COPD患者,其不似FEV1%预计值那样与COPD的病变程度具有良好的趋同性和平行性,作为COPD诊断分级的先决条件缺乏普适性且不能覆盖所有的COPD患者,临床实践中缺乏良好的可操作性,因此FEV1/FVC〈70%作为COPD诊断分级的先决条件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建议COPD诊治指南加以修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大鼠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NRK-52E上调表达趋化因子fractalkine的时间和剂量效应,并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fractalkine表达是否介导了对巨噬细胞的趋化作用。【方法】应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TNF-α诱导的NRK-52E fractalkine表达,应用Transwell装置观察NRK-52E对大鼠巨噬细胞株RAW 264.7的趋化效应.以及fractalkine中和抗体对趋化效应的影响。【结果】正常培养的NRK-52E可表达少量的fractalkine,TNF-α(40ng/mL)mL]激后1h,fractalkine的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尚不明显,在刺激后6h表达即明显增加,持续至24-48h。10ng/mLTNF-α即可诱导fractalkine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20ng/mL及40ng/mLTNF-α诱导fractalkine表达增加的效应更加明显。NRK-52E fractalkine表达上调可明显增强其趋化巨噬细胞的效应.而fractalkine中和抗体可明显抑制此种趋化效应。【结论】TNF-α能够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上调肾小管上皮细胞fmctalkine的mRNA和蛋白表达,且fractalkine在介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对巨噬细胞的趋化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哮喘控制测试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哮喘控制测试表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44例支气管激发试验或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并闻及哮鸣音的支气管哮喘患者按GINA的治疗规范治疗2,3个月后,测定FEV1及FEV1%并同时填写5分制哮喘生存质量量表和ACT量表,并以生存质量量表数据分组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种量表的趋同性和一致性,并用FEV1%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同时通过相关分析对两种量表进行相关度和可信度检验。结果5分制哮喘生存质量量表与ACT和FEV1%具有良好的趋同性和一致性,且生存质量量表与ACT量表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并具显著意义(r=0.709,P=0.000)。结论ACT完全可在中国应用,尤其在乡镇基层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群和欠缺肺功能测定设备的卫生院,ACT不失为一种可信度高的哮喘控制评价工具。另一方面,哮喘控制良好与否与患者吸入气雾剂或干粉的方法有密切关系,医务工作者有必要将正确的吸入方法交授给支气管哮喘患者。  相似文献   
8.
哮喘患者生活质量及其构成因素与相关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生活质量及其构成因素与性别、年龄、病程的关系。方法按性别分为两组,将生活质量及构成生活质量的5个因素各自的平均得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男女组间比较仅对刺激原反应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呈正相关关系的仅有对自身健康关心的平均得分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的仅有对刺激原反应的平均得分与年龄。结论女性对刺激原反应强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生活中接触各种致敏因子机会多有关;哮喘患者对刺激原反应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可能是一种自然脱敏现象;而患者对自身健康关心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反映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10.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谢灿茂  唐可京 《新医学》2003,34(7):455-457
1引言2002年底在我国广东省报道一种病因不明、具有高度传染性的致命性严重肺炎,并命名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2003年2月下旬WHO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fordiseasecontrol,CDC)将这种严重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2003年2月起出现全球流行趋势,先后有30余个国家和地区发现病例。至5月31日WHO公布全球累计病例数8360例,其中我国占了绝大多数。目前非典在全球范围内的疫情已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本文就目前非典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2病原学研究2003年4月16日WH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