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9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本文报道了单克隆抗体抗单一的抗原决定簇及其抑制体外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生长。所用的恶性疟原虫采自从塞内加尔回欧  相似文献   
2.
迄今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法至少需每天更换培养液一次,浪费人力和物力。作者试图对此作出改进。实验系用恶性疟原虫体外抗氯喹的SGE-1/塞内加尔株,先按Trager-Jensen(1976)法进行体外培养后(培养基谷氨酰胺含量增加到5mM),以1,000转/分离心收集原虫,配成50%的红细胞悬液,再加入正常人A型红细胞使原虫感染率稀释到0.5%或以下。一组仍按上法培养(RPMI组),另一组培养基中添加50mg/l次黄嘌呤(RPMI/HYPOX组)。培养时两组培养皿内皆加入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探讨疟原虫红外期培养,以类似肝细胞的肝癌细胞系(Hep G2-A16)培养伯氏疟原虫红外期。子孢子悬液的制备:取感染伯氏疟原虫 (ANKA株)后18~21天的斯氏按蚊唾腺,置于经加热灭活(56℃×30min)的鼠血清中(每5对唾腺加10μl鼠血清),用18G针反复抽吸捣碎备用。培养:将长有Hep G2-A16的盖玻片置于含10%小牛血清的MEM培养液中。另加50 IU/ml青霉素,50μg/ml链霉素,于37℃及含5%CO_2气体的条件下培养2~3天。然  相似文献   
4.
鉴于恶性疟原虫能在悬浮培养中生长,并可获得较高的原虫密度。本文作者设计了一种简单的自动培养装置。保存于6℃中的培养基贮存器,以不锈钢管通过螺旋盖与37℃标准轨道孵箱中的培养瓶连接。培养瓶为250ml三角烧瓶,内盛50ml培养液,另装不锈钢管,供气体和更换培养基的进出口与废料瓶及标本收集瓶连接,另一为取样管伸至瓶底,能吸出大量培养基,而不吸出红细胞。其外端装一只疫苗瓶或取样瓶(用于取样或加入新鲜红细胞)。培养基的进出由两个蠕动泵操作。轨道孵育箱  相似文献   
5.
Trager等曾报道,被恶性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其膜上常出现电子密集的小结状突起物。这些小结和内皮细胞膜或和其他红细胞膜上的小结形成局部的连接,结果使感染的红细胞贴附在血管内皮上。Kilejian等也曾指出,遮盖小结的红细胞膜部位和其无小结的红细胞膜有着免疫学上的差异。鉴于小结的形态学至今没有弄清,作者试图通过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冰冻断裂及蚀刻技术来观察感染红细胞的膜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已报导的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方法中,蜡烛缸法虽简单并已广泛应用,但需手工操作,换液频繁,大量生产疟原虫受到限制;半自动化的流灌法或倾斜法其装置及制造成本较高,亦不易推广及生产大量的疟原虫。为此,本文介绍一种可以推广的简单装置,成本低廉的大量生产恶性疟原虫的方法。培养器为4只扁平的22×75×400mm长方形玻璃管,每管的两端各有一只具有硅胶塞的圆柱形窗(直径21mm)和一接种瓶样开口(直径为40×14mm),前窗的玻璃及硅胶管分别向上连接到一具4分支的玻璃集合  相似文献   
7.
鉴于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技术都有某一方面的缺点,本文对原来的烛缸法作了如下改进。RPMI内葡萄糖浓度自2g/l增至4g/l,主要缓冲剂TES为4mM/l,所用气体含5%氧、5%二氧化碳、90%氮。采用50ml无菌的带螺旋盖的塑料培养瓶,内盛5ml红细胞悬液。培养时松开瓶盖,置入盛有少量硫酸铜液的玻璃干燥器中,以不超过300mmHg的真空泵抽真空后,通入上述混合气体,使内  相似文献   
8.
疟原虫裂殖子进入红细胞以及随后的裂体增殖过程,已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作过详细的研究。新近建立的人肝细胞癌细胞系(HepG2)其表面具有类似人肝实质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由此,作者在建立疟原虫红外期培养的同时,应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抗体(IPA)试验,结合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子孢子进入细胞(WI38和HepG2-A16)以及转化成滋养体的过程。子孢子悬液,系取感染伯氏疟原虫(ANKA)株18-21天的斯氏按蚊唾腺,置于灭活  相似文献   
9.
新近使用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方法,证明对恶性疟感染免疫的夜猴血清可抑制疟原虫在体外的生长。本文观察热灭活的兔疫猴血清对不完全同步恶性疟原虫培养的影响。猴血清的制备:以1×10~6含Camp株恶性疟原虫的红细胞感染夜猴,而后以氯喹治疗,二周后以1×10~7感染红细胞攻击,在初次感染后7个月,再以5×10~8感染的红细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