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1(SOCS1)反义寡核苷酸对预防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制作大鼠EAU模型,于免疫后10 d前房内分别注射SOCS1反义寡核苷酸脂质体(A组)、SOCS1正义寡核苷酸脂质体(B组)、脂质体(C组)和生理盐水(D组).于14、21、28 d观察其炎症反应,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视网膜内SOCS1mRNA及蛋白的表达和血清中IL-4、IL-12和IFN-γ的含量.结果 免疫后14 d、21 d,B、C、D组可见明显的虹膜睫状体炎,A组炎症反应不明显;与D组相比,A组IL-4升高,IL-12和IFN-γ降低(P<0.05),B组、C组细胞因子无明显改变(P>0.05).与D组相比,14d、21d A组视网膜SOCS1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PBMC内SOCS1mRNA及蛋白无明显改变,B组、C组PBMC和视网膜内SOCS1mRNA及蛋白无明显改变.结论 SOCS1反义寡核苷酸脂质体对EAU在眼部的炎症可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和探讨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SOCS)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 类结合蛋白(IRBP)免疫100只Lewis大鼠诱导EAU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从免疫后第1天至第28天,给予环孢霉素A(CSA)灌胃,20 mg/(kg·d);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免疫前、免疫后7、14、21、28 d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大鼠眼部变化并抽取其心脏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12、干扰素(IFN)-γ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BMC内SOCS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免疫后14 d 时炎症最明显。对照组可见明显的虹膜睫状体炎,治疗组前房轻微炎性渗出,但无虹膜后粘连及前房积脓。对照组血清中 IL-12、IFN-γ免疫后14 d达到最高峰,28 d下降到基础水平,治疗组在免疫后14 d达到高峰,但是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他时间点与免疫前比较无差异;IL-4在对照组中下降不明显,治疗组在整个病程中呈上升趋势。SOCS1、SOCS5 mRNA免疫后14 d表达最高,对照组分别是免疫前的4.05和3.83倍,治疗组分别为1.15和1.16倍;两组中含SH2结构的细胞因子诱导蛋白(CIS)与SOCS3 mRNA轻度升高,对照组较治疗组略明显。对照组中SOCS1、SOCS5蛋白在免疫后7、14、21 d时显著高于免疫前,CIS、SOCS3蛋白在免疫后14、21 d显著高于免疫前;治疗组中仅SOCS1蛋白在免疫后14 d显著高于免疫前,其他时间点较免疫前无明显改变。 结论 SOCS1、SOCS5水平升高与EAU发生过程中的Th1型反应增强有关,CIS、SOCS3水平轻度升高可能是存在着Th2细胞反应的增强以对抗Th1细胞反应,实现动态免疫平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量正常人的房水闪辉和细胞数量,观察年龄和性别对血-房水屏障的影响.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 221例正常人(442眼).方法 采用FC-2000型激光蛋白细胞检测仪(LFCM)非接触、定量地检测了221例正常人(442眼)的房水闪辉和细胞.主要指标房水闪辉和细胞.结果 正常人的房水闪辉平均值为(4.7±2.9)pc/ms,其中<10岁为(3.1±1.0)pc/ms,40~49岁组为(3.8±1.9)pc/ms,≥80岁者达到(11.0±4.8)pc/ms.与40~49岁组相比,50岁以上各年龄组的房水闪辉值均显著增高(P均<0.05),男性与女性之间无显著差异(P=0.686),左右眼之间无显著差异(P=512).正常人房水细胞平均值为(0.4±0.7)个,与40~49岁年龄组相比,80岁以上者房水细胞值显著增高(P=0.014),男性与女性之间无显著差异(P=0.413),左右眼之间无显著差异(P=0.886).结论 LFCM可定量检测房水闪辉值并了解蛋白浓度和细胞数量,此项检查对定量检测血-房水屏障的改变和前房炎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眼前节分析系统房角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眼前节分析系统和裂隙灯显微镜房角镜2种眼前房角检查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对8例16眼的眼前房角分别用眼前节分析系统和裂隙灯显微镜房角镜2种方法进行检查,采用Spaeth分级系统记录结果,采用线性相关和等级相关方法对2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种检查方法在判断房角入口角度、虹膜根部附着点和周边虹膜形态3个方面均有相关性,其中房角入口角度相关性最好;窄角状态时结果一致性较差。结论 眼前节分析系统房角检查基本不受照明光和机械作用干扰,能定量测量房角入口角度,对周边虹膜形态判断准确,信息保存方便,在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5例椎动脉闭塞的患者,经CTA和血管造影证实其闭塞部位及长度,然后实施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 5例患者共植入7枚支架,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脑缺血症状彻底改善,6个月及1年随访TCD血流速度正常,1例DSA随访出现再狭窄但<20%.结论 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治疗对于椎动脉闭塞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对于较长段闭塞的成功率,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研究.而如何有效防止血栓的脱落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启常  周增超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1):2033-2034
目的:探讨急诊玻璃体手术治疗眼后段异物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10-12在我院诊断为后段眼内异物的眼球穿通伤,急诊行玻璃体切割、异物取出术患者32例32眼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30例一次性取出异物。术后视力改善12例,视力不变的10例,视力下降的10例。术后继发性青光眼4例,视网膜脱离3例,眼球萎缩的2例。术中1例因角膜混浊、1例因眼内出血加重终止手术,择期手术成功取出异物。结论:急诊行玻璃体切割、异物取出术是治疗眼内异物的有效而及时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周增超  刘会生  刘铁艳  周霞  赵林  李阔 《临床荟萃》2010,25(14):1261-1262
颈内动脉和(或)椎动脉狭窄均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二者联合狭窄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或以某一症状为主,进而导致短暂脑缺血(TIA)或引起区域性脑梗死,严重的可危及生命。本组52例颈内动脉伴椎动脉狭窄高危患者均行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联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梁亮  王红  彭晓燕  赵萌  周增超 《眼科研究》2010,28(4):315-318
目的研究IL-17阳性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大鼠模型眼部的表达。方法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和氟氏完全佐剂等量混合注射于20只Lewis大鼠的右后足底部为实验组,于建模后第7、10、11、12、13、14、21、28天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眼前节检查,并根据de Smet的标准对炎症进行分级。用0.3 mL肝素(5 000 U/mL)注射至左心室以抗凝血,然后取眼球制作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IL-17多克隆抗体在眼组织中的表达,5只正常Lewis大鼠作为对照。结果用IRBP免疫Lewis鼠后第10天,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眼前节炎症表现,免疫后第7、14、21、28天各组大鼠眼部炎症平均得分为0.4、3.2、1.6和0.2。实验组大鼠眼组织切片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和光感受器细胞破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实验组虹膜、睫状体和视网膜部位可见IL-17蛋白表达,而正常组未见IL-17蛋白表达。第7、14、21、28天各组大鼠眼部组织切片染色的平均得分分别为0.6、4、2、0.4。EAU大鼠眼部炎症表现的严重程度与IL-17的表达量呈正相关(r=0.968,P〈0.01)。结论IL-17蛋白在Lewis大鼠EAU模型中呈高表达,表明IL-17阳性表达细胞在EAU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眼部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增超  王红 《眼科新进展》2008,28(11):863-866
结核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常感染肺部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也可以涉及全身多种脏器,包括眼。本文就其在眼部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孙和顺  刘会生  周增超  刘铁艳 《河北医药》2010,32(16):2199-2200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多发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至2009年我院收治的20例椎-基底动脉多发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全组20例患者狭窄病变42处,其中18例患者各2处病变,2例患者各3处病变。18例患者共植入血管内支架38枚;2例各2处狭窄病变患者支架植入未成功。血管平均狭窄率由治疗前82.6%降至治疗后8.4%。支架植入后12个月时复查头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CTA)或头颈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15例患者未见狭窄复发,后循环缺血症状改善,未见新发脑梗死;发生支架再狭窄3例(6枚支架),支架再狭窄率15.8%,其中2例患者有明显的后循环缺血症状和脑梗死。全组患者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椎-基底动脉多发狭窄的支架成形术可有效改善后循环的缺血状况,有较好的中短期疗效,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