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6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辅助化疗加保肢治疗四肢成骨肉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对成骨肉瘤患者实施新辅助化疗加保肢治疗后进行随访分析.方法 121例经病理诊断为成骨肉瘤患者,根据Enneking分级实施新辅助化疗,化疗药物为氨甲喋磷、顺铂、阿霉素和异环磷酰胺,部分ⅡB期的患者术前实施肿瘤血管栓塞.术后根据肿瘤坏死率选择化疗药物进行进一步化疗.手术方法主要为大段同种骨与关节移植47例,人工肿瘤型假体置换52例.随访采用MSTS保肢评分系统对保肢者进行功能评分.结果 121例患者随访16~101个月,生存76例,总生存率62.8% .大段同种移植骨与关节移植47例,术后3~24个月完成骨愈合,MSTS得分(22.60±4.13)分,优良率76.3% .肿瘤型假体置换52例患者,MSTS得分(24.32±3.85)分,优良率84.6% .结论 新辅助化疗加保肢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成骨肉瘤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华晓烽  周光新 《江苏医药》2020,46(2):199-201
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在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中越来越常见;其严重的并发症脆性骨折可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造成严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已经成为全人类的重要经济和社会问题。非编码RNA是介导细胞染色质重塑、转录、转录后修饰和信号转导等功能的调节分子,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充当关键的调节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非编码RNA参与了骨重建的过程,对其的深入研究也可加深对骨质疏松分子机制的了解。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非编码RNA在骨重建及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功能中的作用,有助于理解非编码RNA在骨生物学中的作用,并为骨重建过程的调节以及骨质疏松的潜在治疗方案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背景:寻找一种新的大分子作为靶向药物载体。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聚天冬酰胺衍生物——琥珀酰化的α,β-聚-(2-羟乙基)-D,L-天冬酰胺(PHEA-Suc)和半乳糖基化的琥珀酰化的α,β-聚-(2-羟乙基)-D,L-天冬酰胺(Gal-PHEA-Suc),对材料进行了表征,体外观察其细胞毒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观察实验,于2005-06/2007-06在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L-天冬氨酸,无水N,N-二甲基甲酰胺,乳糖酸,异硫氰酸荧光素,二甲亚砜,MTT购自美国Sigma公司;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和肝癌细胞系HepG2均购自上海细胞所细胞库;新生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生物公司;胰蛋白酶购自美国Hyclone公司;其余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方法:采用红外图谱、核磁共振、元素分析、分子量测定等方法对材料进行了表征,通过四唑盐比色法测定PHEA,SUC和Gal-PHEA-SUC的细胞毒性。 主要观察指标:聚天冬酰胺衍生物载体的结构及细胞毒性。 结果:PHEA-SUC和Gal-PHEA-SUC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分析确认。由元素分析算得PHEA-SUC和Gal-PHEA-SUC的琥珀酰化度为43%(mol/mol),Gal-PHEA-suc的半乳糖基化度为7.6%(mol/mol)。PHEA—SUC和Gal-PHEA—suc的体外细胞毒性分析表明,它们对HeLa和HepG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很小,在浓度低于500mg/L时没有抑制作用。 结论:聚天冬酰胺衍生物PHEA-suc、Gal-PHEA-suc细胞毒性低,且具有-suc活性基团和-gal靶向基团,可以作为理想的靶向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4.
目前抗肿瘤药物中常用的小分子药物虽然疗效高,但其中许多品种同时存在很大的副作用。在进入人体后的短时间内,血液中药剂的浓度远远超过治疗所需的浓度,过高的浓度可能引起很多副作用,同时它们在生物体内新陈代谢速度快,半衰期短,易排泄,故随着时间的推延,药剂的浓度降低较快,影响疗效;另一方面,小分子药物对进入体内指定部位也缺乏选择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选择策略,分析复发以及影响患肢功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且经病理确诊的120例纳入研究。其中男66例,女54例,首诊时年龄为15~66岁。其中10例合并病理性骨折。手术方式采用病灶刮除+植骨,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瘤段切除术以及假体重建术;分析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复发及肢体功能的因素,包括发病部位、病理性骨折及手术方式。结果 120例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210个月。术后复发7例,复发率5.83%。按发病部位可分为股骨上端10例,股骨下端41例,胫骨上端38例,胫骨下端4例,腓骨上端7例,肱骨上端7例,桡骨上端3例,桡骨下端9例,尺骨下端1例;生长在膝关节周围的病例则有69例。行病灶扩大刮除+植骨术的20例中5例(25.0%)局部复发,行病灶扩大刮除+骨水泥填充的36例中2例复发(5.5%),行瘤段切除的32例及行假体置换的32例均无复发。10例合并病理性骨折的病例中2例复发(20.0%)。结论骨巨细胞瘤尤以膝关节周围最为好发。手术方式与术后复发的风险相关。可通过扩大刮除及骨水泥填充的方式,既彻底保留患肢功能,又降低术后并发症。而对于病灶浸润较广泛的患者来说,病灶切除+假体重建的选择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Survivin在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及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设计针对Survivin的ASODN和正义核苷酸(SODN)序列,制备脂质体-寡核苷酸复合物并转染MG-63细胞,分为空脂质体(Lip)组、脂质体介导的SODN(Lip-SODN)组和脂质体介导的ASODN(Lip-ASODN)组。采用免疫细胞染色法检测MG-63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转染48h后的Survivin蛋白水平,MTT法检测转染24、48和72h后MG-63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48h后MG-63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Survivin主要表达于MG-63细胞的胞核。Lip-ASODN组的Survivin蛋白水平均低于Lip-SODN组和Lip组。不同浓度Survivin ASODN对MG-63细胞的增殖抑制程度不同,Lip-ASODN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高于Lip组,且呈浓度依赖性;而Lip-SODN组的增殖抑制率与Lip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ip-ASODN组的凋亡率为(88.47±0.79)%,高于Lip组的(10.01±0.90)%和Lip-SODN组的(4.12±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向Survivin的ASODN可以显著抑制骨肉瘤MG-63细胞的增殖能力,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巨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和病灶刮除同种异体植骨内固定手术的疗效.[方法] 2000~2010年本科共收治并随访股骨近端巨细胞瘤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17 ~44岁,平均28.9岁.Campanacci's分级:Ⅰ级5例,Ⅱ级5例,Ⅲ级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Campanacci's分级为Ⅲ级的患者行肿瘤广泛切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其他患者均行肿瘤病灶刮除同种异体松质骨移植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结果]本组病例术后髋关节疼痛均完全消退,所有患者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巨细胞瘤.术后随访时间24 ~ 72个月,平均42个月.随访期间1例Campanacci'sⅡ级的患者在术后24个月时肿瘤复发,未出现其他术后并发症.[结论]股骨近端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往往缺少典型的偏心性和膨胀性改变,穿刺活检成功率也不高,诊断具有一定难度.病灶刮除同种异体松质骨移植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股骨近端巨细胞瘤安全有效的术式.术中用高频电刀反复烧灼残腔骨壁有助于消灭残留的肿瘤细胞,而移植的松质骨愈合后可提供良好的远期功能学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腰椎肿瘤后路切除椎板减压内固定术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胸腰椎肿瘤后路切除椎板减压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术期的护理措施.结果 随访6~36个月,转移性肿瘤患者4例出现肿瘤术后复发,5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感染,4例排尿困难,6例便秘.结论 术前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体位和疼痛护理,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指导,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是保证胸腰椎肿瘤后路切除椎板减压内固定术手术成功和疾病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患者刘××,女、13岁、学生,因突然四肢躁动、两眼上翻、血压下降、神志不清,于1989年9月22日夜急诊入院。入院前,发热1个月,偶伴畏寒,下午热重,热退有汗。大便稀溏,日l~2次,食欲减退。消瘦,嗜睡,曾以“伤寒”诊治,投以抗菌素未效。患儿居住血吸虫病重疫区,平素喜戏水。 体检:T38.3℃、P104次/min、R22次/min,BP9.3/5.3kp_a,发育正常,皮肤、粘膜未见黄染、破损、(疒节)肿或皮疹、瘀斑,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无异常发现;肝肋下2.5cm、剑下6cm,质软,无明显压痛;脾触及。腹水征阴性;脊柱、四肢无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