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分析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先行16层螺旋CT平扫,再行CT血管成像(CTA),之后应用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等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观察患者的脑血管情况并对SAH病因进行分析。结果经3D-CTA共发现46例患者有56个动脉瘤、动静脉畸形8例、烟雾病3例、阴性1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外科手术作为参照,提示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7.83%与100.00%。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作为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用新型DR数字化分析方法进行骨质疏松研究的可行性.方法:1.回顾分析本院在一年之内接受两次DR检查的289例正常成人的影像资料,应用后处理软件对两次DR影像分别进行感兴趣区的像素值测量,同时选取特定区域作为校正区并测量像素值,两次像素值的比值称为像素校正值,观察两组像素校正值有无差异.2.选取本院25例对髋部...  相似文献   
3.
百草枯中毒肺部MS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百草枯中毒不同剂量、不同时期肺部MSCT表现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64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及肺部MSCT资料,根据中毒剂量分为三组,分别是小剂量组(小于20 mg)12例,中剂量组(20~40 mg)36例,大剂量组(大于40 mg)16例;并根据病程在第1、3、7天(早期)、第15天(中期)和第30、90天(晚期)行多层螺旋CT肺部检查,对不同剂量不同病程患者的MSCT肺内表现及肺部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百枯中毒肺部MSCT表现包括肺纹理增强、肺泡渗出、肺实变及肺纤维化。在中毒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早期第1天时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强(26/49)、第3天以渗出为主(36/38),第7天则演变为以渗出(26/31)和实变(7/31)为主;中期(15 d)发展为渗出(18/22)、实变(10/22)和纤维化(10/22);晚期(30 d)表现为肺实变(8/14)、肺纤维化(11/14);晚期(90 d)转变为肺实变(2/6),肺纤维化(6/6)。不同剂量的中毒者也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其中小、中剂量组早期第1天以正常(11/33)或肺纹理增强(22/33)表现为主,大剂量组早期第1天即可以出现渗出改变(5/13);百草枯中毒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纵隔气肿(16/64)、胸腔积液(13/64)、胸膜增厚(14/64)、气胸(5/64)及支气管扩张(1/64)。结论不同剂量、不同时期百草枯中毒肺部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及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罕见骶骨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020年12月收治1例罕见的骶骨原发性ABC病例,经过完善的X线检查、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全身骨显像、正电子计算机发射断层扫描(PET-CT)等影像学系列检查后,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监控下穿刺活检、超选择性血管造影、骶骨肿瘤靶动脉介入栓塞后手术病灶刮除、异体松质骨植骨治疗,经过病理学检查确诊。系统分析其影像学诊断价值。结果 X线见右侧骶1~骶3椎体骨质结构模糊。CT、MRI均显示骶骨ABC病灶呈局部膨胀性骨质破坏区,局部骨皮质变薄,部分缺损,内可见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欠清,部分突向椎管,病变累及相应椎体右侧附件;MRI还显示病灶呈混杂短T1长T2信号影,内见条片状长T1短T2信号影,呈蜂窝状改变,可见多发小液平征象,增强扫描示明显不均匀强化,内见斑片状轻-中度强化区,病灶突向椎管右份,累及椎体右侧附件,相应周围骨质可见骨髓水肿。全身骨显像显示骶骨近右侧骶髂关节处异常团块状高浓度放射性浓集灶;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成像(SPECT/CT)融合(骨窗)图像示骶骨右侧病灶见不规则骨质破坏区,边缘骨皮质变薄并部分中断。PET-CT检查提示右侧骶管异常扩张,并见软组织肿块形成,病灶侵犯骶2、3椎体右侧及右侧骶神经根,局部压迫马尾神经;相应部位见局灶性放射性浓聚影,放射性分布不均。DSA显示动脉期右侧骶外侧动脉远端及髂腰动脉无名分支远端可见丰富迂曲、增粗的肿瘤血管。随访16个月,症状体征消失,未见肿瘤复发、扩散,无神经功能障碍,早期疗效较好。结论 骶骨原发性ABC的影像学检查对术前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肺小结节病变技术及其临床价值。方法44例直径小于3cm的肺内单发小结节病变患者,在CT引导下应用20G自动活检枪取材。所有病例取材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44例病例全部穿刺成功,41例肺小结节病变一次取材成功,成功率为93.02%,3例行2次取材。43例病理结果与手术或随访结果一致,1例未能作出明确的组织学诊断,其中恶性肿瘤为39例,恶性肿瘤特异性100%。该组6例出现少量气胸,发生率13.6%,10例肺出血,发生率22.7%,2例有少量咯血。所有病例随访均未发生感染、肿瘤针道种植、转移等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自动活检枪经皮活检肺小结节(直径小于3cm)诊断准确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诊断准确率高的临床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门静脉内~(125)I粒子植入技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的效果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原发性肝癌合并PVT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2例患者采取TACE+门静脉腔内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联合组),44例患者仅采取了TACE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肿瘤病灶、PVTT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联合组的肿瘤病灶缓解率(59.62%vs 38.64%)、PVTT缓解率(80.77%vs 59.09%)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96、5.421,P值分别为0.041、0.020)。术后8周,联合组患者的血清AFP、门静脉主干直径、PLT测定值均低于对照组,血清ALT、AST、TBi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91、3.291、2.330、3.729、3.582、4.126,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8周的血清AST、ALT、TBil水平较同组术前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外周血PLT、AFP、门静脉主干直径较同组术前显著降低(P值均0.05)。结论 TACE联合门静脉内~(125)I粒子植入技术对原发性肝癌合并PVTT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TACE,但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其引起的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7.
急性甲醇中毒性脑病的CT及MR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甲醇中毒患者的颅脑CT及MR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40例甲醇中毒患者的颅脑及眼部的CT和MR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及MR表现。结果:40例中额顶叶白质、外囊壳核CT呈低密度及MR呈长或短T1 长T2 改变的18例,占45%。其中双侧外囊壳核CT呈低密度、MR呈长或短T1 长T2 改变共16例,占40%,右侧壳核出血1例。额、顶叶皮层下白质密度减低共6例,迟发(入院后1周)表现1例。双侧颞叶海马CT呈低密度、MR呈长T1 长T2 改变,共8例。红核、黑质边缘模糊共4例。视神经呈长T1 长T2 改变共8 例。结论:双侧外囊壳核出血性坏死、白质水肿为急性甲醇中毒性脑病的CT及MR主要表现,少数有外囊壳核出血表现。视神经筛板板层内段早期表现为水肿、晚期表现为视神经萎缩。MR检查病灶更加明确,更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