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内科学   3篇
预防医学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重庆市涪陵区2009—2019年15岁以下人群流感病原学的流行趋势及特征,为今后的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2009—2019年涪陵区流感网络监测实验室获得的15 岁以下人群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监测结果。结果 女性ILI病毒分离阳性率(14.53%)和男性阳性率(13.74%)无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0.98,P>0.05);初中生阳性率最高(23.94%),其次是小学生(19.69%)、幼儿园儿童(17.10%),散居儿童最低(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238.82,P<0.05);各学龄段儿童之间流感病毒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40.71,P<0.05);ILI病毒检测阳性率的季节规律呈单、双峰交替出现,2010 年、2014 年、2015 年流行高峰出现在夏季,其余年份流行高峰均在冬春季;主要病原学类型为季H3(36.63%)、B型Victoria系(28.60%)、新甲H1(27.98%)、B型Yamagata系(6.44%),流感病毒阳性率与ILI病例数变化趋势相关(rs=0.312,P<0.05); ILI发病后采样时间、采样后送检时间对标本阳性率有显著影响。结论 涪陵区15岁以下人群流感流行处于上升趋势,流行高峰时间处于动态变化,近年来主要在冬春季;初中生和小学生ILI病毒检测阳性率高于学龄前儿童,提示冬春季要加强中小学校学生流感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涪陵段库底卫生清理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峡水库涪陵段库底卫生清理的方法并评价效果.方法于2002年5-12月开展涪陵区库底卫生清理,范围为坝前135 m抵抗20 a一遇洪水回水线(又称二期迁移线)以下的库底.库底卫生清理对象分为一般性污染源(5 882座)和传染性污染源(68座).一般性污染源包括1 786座畜厩、2 316座粪池、233座化粪池、188座沼气池、202座公共厕所、1 157座普通坟墓;传染性污染源包括22家医疗卫生机构和18座医院垃圾、13座屠宰场、5座兽医站、4座牲畜交易所、6座传染病疫源地、因传染病死亡的人畜墓地.灭鼠与鼠密度监测的范围包括拆迁区、耕作区、人群居住地、仓库、码头、垃圾堆等场所共1 308.62×104m2.主要采用生石灰搅拌、净土回填、漂白粉消毒等方法.结果完成全部库底卫生清理对象的卫生清理工作.灭鼠前农耕区、城市拆迁区鼠密度分别为3.97%和2.97%,灭鼠后农耕区、城市拆迁区鼠密度分别为0.65%和0.33%,分别下降83.63%和88.89%.结论通过库底卫生清理,清除了移民区的传染性污染源和一般性污染源,减少了污染源对三峡水体的污染;通过灭鼠工作的开展,降低了鼠密度,控制了鼠介传染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涪陵区近6年来传染病的发病态势,分析其流行特征及规律,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涪陵区2002~2007年的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涪陵区2002~2007年的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3.62,P<0.001);各系统发病率除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8.20,P>0.001)而外,其他系统传染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0、110、460、28,P<0.001).[结论]传染病的控制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卫生行政部门加强传染病管理,提高传染病综合防制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证实华支睾吸虫胞囊蚴是否具有无性生殖生物学作用。方法在非流行区捕获麦穗鱼,经10尾检查证实为阴性后,作为实验用鱼;华支睾吸虫尾蚴由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提供。分A、B组作尾蚴定量感染,两次实验相隔30 d。A组将30尾麦穗鱼放在容积为50 cm×30 cm×40 cm的玻璃鱼缸内,11 d内先后放入282条尾蚴感染麦穗鱼;B组用34尾麦穗鱼,分别将每尾鱼单独放在盛有300 m l水的玻杯中,各放入30条尾蚴感染麦穗鱼;感染后的麦穗鱼均在阳台上饲养待查。同时采用直接压片和捣碎水洗沉淀法检查囊蚴。结果 A组实验感染麦穗鱼30尾,丢失1尾,其余29尾感染率为100.00%;共检出囊蚴587个,是感染尾蚴数282条的2.08倍。B组实验感染麦穗鱼34尾,丢失3尾,其余31尾感染率为77.42%;共检出囊蚴1 024个,其中有1尾麦穗鱼检出囊蚴968个,是感染尾蚴数30条的32.27倍。A、B组检出囊蚴数的G值分别为5.84、2.53。感染率与感染度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探讨发生无性生殖的方式,认为有两种即:"囊蚴内繁殖"和"囊蚴外繁殖";无性生殖种原来源于囊蚴内具有生物活性的游离颗粒。结论初步证实华支睾吸虫在第二中间宿主麦穗鱼体内,有第二次无性生殖过程,胞囊蚴具有无性生殖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类比分析法在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的应用。方法根据拟建电厂的设计书,选择相同规模、技术的已投产的火力发电厂作为类比现场,对选址、生产工艺和粉尘、毒物、噪声、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资料进行分析,审核该电厂的设计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结果类比电厂各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多数指标在国家标准以内;在接触噪声作业118人中,检出23人有高频听力损伤;接触的粉尘、毒物、噪声、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属安全生产,拟建电厂在采用类比电厂设计的基础上,职业病防护措施的设计更合理、实用。结论拟建电厂的初步设计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各项防护措施的设计达到职业病防治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三峡库区鼠疫生物媒介的本底资料和鼠疫疫情的基本情况,重庆市涪陵区自2004年起开展了鼠疫危险因素监测。现将2004、2005年三峡库区涪陵段蓄水前期的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鼠疫宿主动物种群监测1.1.1监测点:选择长江南北岸移民较多的李渡镇和南沱镇.以长江为中心,长江沿岸1km范围为监测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重点高中学生视力状况,为进一步开展近视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对涪陵区某重点中学高中学生视力进行检测,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测学生5 538人,视力低下率83.78%,无其他眼疾,主要是近视。视力低下率男生为81.22%(2 150/2 647),女生为86.13%(2 490/2 891);高一学生为81.93%(1 668/2 036),高二学生为83.80%(1 511/1 803),高三学生为85.99%(1 461/1 699)。视力低下的4 640人中,轻度低下312人,中度低下929人,重度低下3 399人。结论涪陵区某高中学生视力低下率较高,主要为近视,低下程度严重,且呈现明显的性别及年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涪陵段移民环境变迁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移民环境变迁后相关疾病发生的频率、流行规律及干预措施.方法通过对二十多个指标进行长期连续的实验观察、监测,收集资料综合分析.结果传染病发病率逐年减少,但发病率仍然较高,年平均发病率达414.63/10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逐年减少,人口出现老年化趋势;婴儿死亡率低于重庆市平均水平,但缺陷率较高,年平均出生缺陷率为13.09‰,人口质量受到影响;人口期望寿命及人口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安置区集中式供水部分不符合卫生标准;人均住房面积和粮食占有量有较大提高;环境污染主要来自生活垃圾和废水排放;流行性出血热(EHF)带毒率年均为4.44%,鼠、蚊种类和数量较多;气象因素和灾害性天数搬迁前后无明显改变.结论通过水库建设和移民搬迁,移民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均发生重大变化,促进了移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潜在的危害和影响因素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疫情分析,发现传染病发病规律与特征,为调整当地传染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986—2007年的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2年间涪陵区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450.19/10万,年均死亡率1.13/10万;肝炎、痢疾和肺结核占总例数的86.2%,15~39岁病例数占比较大。[结论]应加大对肝炎、痢疾和结核病的防治力度,规范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重庆市涪陵区2010—2021年50岁及以上人群HIV/AID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0—2021年重庆市涪陵区新报告的50岁及以上人群HIV/AIDS资料,采用SPSS 26.0软件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10—2021年确诊的重庆市涪陵区50岁及以上HIV/AIDS病例共390例,占总确诊数的30.59%;各年确诊数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140.177,P<0.001)。涪陵区50岁及以上HIV/AIDS病例确诊时平均年龄为(54.55±9.63)岁;男性占66.92%;农民占47.95%;已婚有配偶者占73.59%;小学及以下文化者占53.33%;发现方式以其他就诊检测发现为主,占53.08%;传播方式以异性传播为主,占84.87%。异性传播中有266例通过非婚异性性接触感染,其中男性202例,占75.94%,女性64例,占24.06%;地区分布以本县区户籍为主,占67.18%(262/390)。结论 重庆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