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3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集2000-05~2002-03我院门诊及住院的40 例1至2级高血压患者,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34~76岁,平均58.2岁.病程1~35年,平均14年.无心、肝、脑功能衰竭、排除糖尿病.眼底动脉硬化分级Ⅰ~Ⅱ级,尿蛋白(±) .马来酸氨氯地平(麦利平),每日5~10mg,1次口服.服药前停用所有抗高血压药物至少1周,用药前及用药后1个月和2个月收集血、尿样本,同时检测血压、尿素氮(BUN)、肌酐(Cr)的变化.正常对照组20例,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18~66岁,平均46.8岁.  相似文献   
2.
缬沙坦、苯那普利、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缬沙坦、苯那普利、非洛地平的降压效果,对高血压左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并观察治疗中的醛固酮(Ald)逃逸现象与 LVH关系.方法 入选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111例随机分成服用缬沙坦组(36例)或苯那普利组(39例)或非洛地平组(36例),监测治疗过程中的血压变化及服药10~14周、20~26周时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醛固酮(Ald)变化,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检测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检查,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3组均能有效降压,效果相当(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5).缬沙坦组、苯那普利组均能逆转LVH.左室质量(LVM)、左室质量指数(LVMI)下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P>0.05),舒张功能改善,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与晚期最大流速比值(E/A)升高(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5);非洛地平组虽有LVM下降(P<0.05),但LVMI、E/A无明显变化(P>0.05).缬沙坦组治疗后Ang Ⅱ显著上升(P<0.01);苯那普利组治疗10~14周Ang Ⅱ明显下降(P<0.01),20~26周Ald升高,接近治疗前水平(P>0.05),与10~14周比较明显升高(P<0.01);非洛地平组Ang Ⅱ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缬沙坦组治疗后Ald浓度明显下降(P<0.01).苯那普利组Ald逃逸发生率36%,有逃逸者LVH逆转较差.结论 缬沙坦、苯那普利、非洛地平降压效果相当.3组对LVH均有逆转作用.缬沙坦、苯那普利作用优于非洛地平.缬沙坦长期应用无Ald逃逸.非洛地平治疗期间对血浆Ald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死亡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依据NLR 值,于我院行PCI 术的AMI 患者811 例被分为低NLR 组(383例,NLR<3.25)和高NLR 组(428 例,NLR≥3.25),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分析两组36...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25岁,因咳嗽,咳痰,气短伴脬肿3月入院。3月前即妊娠8月余出现咳嗽,咳痰,左胸隐痛,气短,下肢脬肿。住当地医院以“妊高症”手术终止妊娠,术后症状加重,痰中带血,紫绀,浮肿波及全身,少尿,在当地以“心衰”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好转,转入我院。体查:136.4℃,左上肢脉博120次/分,  相似文献   
5.
肾动脉狭窄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约占高血压病的0.4%。由于肾动脉狭窄引起肾脏低灌注,进而导致肾功能障碍,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有效控制肾动脉狭窄并发的肾血管性高血压已经成为现实,部分患者的血压还可完全恢复正常。经皮肾动脉球囊扩张血管后再置人支架治疗虽可达到肾血管重建的目的,但所需费用较高。我们用肾动脉直接支架置入术治疗5例患者,初步评估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患抑郁症的比例明显增高[1,2].抑郁症既是高血压的促发因素,也是高血压预后不良的因素,抑郁症和高血压发生密切相关[3].高血压伴抑郁症患者易对治疗丧失信心,因此必须配合抗抑郁或/和抗焦虑药物治疗才能有效控制血压[4].但在降压治疗同时合并抗抑郁治疗,在国内外均不多见,本研究对自2003年1月~2007年12月1200例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进行评估,选择了13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抑郁症患者进行为期4w的基础降压+帕罗西汀抗抑郁治疗,对其疗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醛固酮(Aldosterone,Aldo)一种盐皮质激素,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和心血管组织合成释放,通过肾集合管、汗腺、结肠调节水盐代谢。过度激活的Aldo不仅导致钠水潴留,还可促进心血管组织胶原合成,组织纤维化,并参与血管紧张素(AngII)介导的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导致心肌和血管组织的重塑。本文综述了Aldo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危害,长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中Aldo逃逸的可能机制以及抗Aldo治疗的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为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也是一种心身疾病.由于高血压患者病程的长期性及社会、经济压力,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的症状,也明显影响心率变异性.本文就高血压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特点及其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再次发生冠心病事件和死亡事件的危险性高于无糖尿病史的冠心病患者[1].高血糖症可损伤血管内皮功能,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血浆内皮素(ET-1)被认为是内皮受损的重要表现.本研究通过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伴有或不伴有糖尿病的患者血浆ET-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初步探讨这些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及常规药物治疗对患者内皮细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疗效,并探讨其有无醛固酮逃逸。方法将75例高血压心室肥厚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经20-26周服药后分析血压、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变化。结果两组血压下降及逆转左心室相同,苯那普利组醛固酮逃逸发生率36%,有逃逸者心室肥厚逆转较差。结论缬沙坦能较好的逆转心室肥厚,长期应用无醛固酮逃逸,可能优于苯那普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