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84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肝移植已成为治疗脾亢相关终末期肝病最理想的方法,行肝移植过程中保留脾脏,是否会出现移植后脾功能亢进相关问题,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目的:观察肝移植治疗脾功能亢进相关终末期肝病移植后脾功能的恢复过程。方法:纳入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患者63例,按有无脾功能亢进分为脾亢组和非脾亢组。比较两组移植后血小板计数、彩超测定脾脏上下径、厚度、门静脉直径及随访15个月的结果。结果与结论:纳入患者63例,死亡8例,55例进入结果分析。其中,肝移植并行切脾者4例,仅1例存活。脾亢组移植手术结束时血小板较移植前明显降低,移植后3d降至最低,而后逐渐上升,移植后7d明显增加(P<0.05),稳定至15个月;非脾亢组血小板移植后5d降至最低,17d达到移植前水平,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7d脾脏上下径及厚度开始明显减小(P<0.05),3个月脾静脉直径明显减小(P<0.05),至15个月稳定,患者均无门静脉高压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史。说明肝移植过程中若无绝对切除脾脏的适应症,应尽量保留脾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冷激光联合胆道镜在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79例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后6周行冷激光联合胆道镜治疗,观察治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79例患者均碎石成功,治愈率100%。68例未出现术后并发症;7例术后出现腹胀、腹痛、腹泻,观察后自行缓解;4例术后出现畏冷、寒颤,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均未出现胆管损伤、胆道穿孔、胆漏、胆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冷激光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效果好、安全性高、可重复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脂肪肝供肝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的影响,评估脂肪肝供肝肝移植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3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行经典原位肝移植的26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肝(均为尸肝)病理检查结果,按其脂肪变性程度将26例患者分成3组:无脂肪变性组(正常组)10例,轻度脂肪变性组(轻度组)10例,中度脂肪变性组(中度组)6例。观察比较各组分别于术后第1、3、5、7、14天肝功能指标恢复情况。结果 3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意外情况发生,术后各组无一例移植物原发性无功能。与正常组相比,轻度组术后第1、3、5、7、14天的ALT、AST、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TBI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度组术后第1、3、5天ALT、AST、PT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轻度组(P值均〈0.05),而TBIL术后第1、3、5、7、14天与正常组及轻度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6例患者术后随访20~75个月,平均(38.6±18.2)个月。正常组、轻度组及中度组术后1年生存例数分别为8例、9例、5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e=0.379,P=0.828)。结论 轻度脂肪肝供肝对术后早期肝功能无明显不利影响,可安全应用于临床肝移植;中度脂肪肝供肝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较无脂肪变性者和轻度脂肪变性者慢,临床上可以用于一般状况较好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据报道[1]肝移植受者术前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发生率为2%~19%,在肝移植术中常导致门静脉无法常规重建,以往PVT被认为是肝移植的禁忌证。门静脉动脉化(portal vein arterialization,PVA)是通过建立动脉血  相似文献   
5.
死亡后捐献是开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最重要的伦理原则。新修订的《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未定义死亡,且回避了“是否承认脑死亡”这一关键性问题,器官捐献工作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或损害捐献者权益的情况。死亡是人类生命过程最终无法避免的事实,任何时代都需要而且只能通过一些具体的标准来判定死亡。死亡标准的建立基础是人们所持有的死亡观,并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社会因素制约。中西方死亡判定标准的认定上存在明显差异。为了规范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推进器官捐献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动机纯正原则,以知情同意为前提,尊重捐献者及其近亲属的死亡标准自主选择权,严格遵循死亡判定程序和操作规范,确保死亡认定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55岁.因患乙型肝炎30余年,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反复出血2年余,于2008年10月行原位肝移植.术前肝功能示:白蛋白32 U/L,总胆红素32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36 U/L,天冬氨酸转氨酶20 U/L,胆碱脂酶3670U/L,凝血酶原时间15 s;血常规示:白细胞2.01×109/L,血红蛋白浓度80 g/L,血小板35×109/L;钡餐示: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CT示: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累及肠系肠上静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我院肝移植患者长期生存情况,分析肝移植5年后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至2007年8月完成46例生存超过5年的肝移植病例,分析死亡原因、各种并发症情况。结果生存超过5年的46例患者中,死亡4例,其中胆道并发症2例,重症乙型肝炎1例,心肌梗塞1例,各种并发症:高脂血症8例,高血压7例,糖尿病3例,胆道并发症6例,乙肝复发3例,肾功能损害2例,心肌梗塞1例。结论胆道并发症、乙肝复发及免疫抑制剂副作用是影响肝移植5年后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加强多学科长期临床随访指导,低剂量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是提高肝移植5年后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器官移植术后EB病毒感染可引起受体淋巴细胞增生紊乱,即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症(PTLD)。术后并发EB病毒感染,成人多为术前阳性患者而继发感染,8%术前阴性;儿童大多数术前阴性,为原发感染。肝移植患者PTLD最终发病率为2%~7.3%,肾移植为1%,心脏移植为2%~10%[1,2]。1资料与方法1.1一  相似文献   
9.
伴活动性肝炎的肝细胞癌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伴活动性肝炎的肝细胞癌的可切除性和安全性。方法 26例伴活动性肝炎的肝细胞癌,平均肿瘤直径7.7cm,经术前短期护肝治疗后行肝肿瘤切除术,术后继续护肝治疗。结果 26例肝癌均得到顺利切除,最常见的并发症为一过性肝功能损害,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65min,平均出血量328ml。结论 伴活动性肝炎的原发性肝癌的手术切除虽有一定的挑战性,只要围手术期处理得当,仍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肝移植技术治疗肝脏终末期病变的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采用背驮式肝移植和经典的原位肝移植技术治疗18例肝脏终未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无手术中死亡。18例患者(9例为终末期肝硬化,9例为肝细胞癌)术后出现19例次并发症(包括切口血肿、胸腔积液、脓液、肺炎、胆汁漏、严重胆管炎、急性排斥反应,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不良综合征等)。5例于术后1个月内死亡,死亡原因为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心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及感染性休克。术后随访3月~3年,9例仍然存活,后期死亡4例,其中2例死于肺炎并呼吸衰竭,另2例死于脑转移和肝癌复发。结论肝移植是治疗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为了肝移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合理选择肝移植的手术适应证,正确的围手术期及手术后合并症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