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淋病奈瑟菌隐蔽性质粒的克隆及PCR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分生物学方法自淋病奈瑟菌标准分离株中克隆4.2kb的隐蔽性质粒,并根据该质粒DNA序列,设计引物,建立淋病奈瑟菌PCR检测方法。该方法标处理简单、反应程序优化,可在2.5小时内完成一次检测。  相似文献   
2.
探讨 K19m RNA表达与乳腺癌病人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应用 RT- PCR方法检测 2 0例乳腺癌组织及其 6 8枚腋下淋巴结和 4份正常乳腺组织、4枚正常淋巴结、5枚良性肿瘤患者腋下淋巴结中 K19m RNA,并与传统病理学检查淋巴结癌转移对照。结果显示 :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癌细胞 K19m RNA检测均为阳性 ,对照正常淋巴结、良性肿瘤患者淋巴结 RT- PCR结果阴性 ;组织病理学检查存在转移的 8枚淋巴结其 K19m RNA检测亦阳性 ,组织病理学检测无转移的 6 0枚淋巴结中有 7枚 K19m RNA RT- PCR检测阳性。因此 ,RT- PCR检测 K19m RNA可更敏感地检出淋巴结中的微转移灶 ,对乳腺癌转移的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对淋病诊断一直努力寻找临床标本的直接检测方法,以省去繁琐的细菌培养和鉴定。自1991年以来,我们应用自己研制的磺化标记基因探针和分子杂交技术,通过检查标本中病原菌的遗传物质检出病原菌并研究其特性。研究证实98%的淋球菌均带有隐蔽性质粒。我们在复旦大学遗传所的帮助下,收集淋球菌菌株进行大量培养,提取隐蔽性质粒,酶切克隆全质粒DNA,并用于制备非同位素磺化标记DNA探针,经与淋球菌质粒DNA杂交,出现了阳性信号,显示了极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分离、培养恶性疟原虫FCC1/HN分离株,提取、纯化其基因组DNA,用BamH1部分酶切,并克隆pUC18载体,转化受体菌株大肠杆菌JM103,用基因组DNA探针筛选转化子,对杂交信号最强的克隆片段pHF1作部分序列分析,在国内首次明确恶性疟原虫FCC1/HN特异DNA部分序列。pHF1克隆片段约1.2kb,两端分别测定了328和271个碱基。G+C含量为26.8%,并有较多的酶切位点,便于作亚克隆,该序列还可用作DNA探针或PCR扩增模板有较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病理诊断与基因检测淋巴结转移的对比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角蛋白19(K19)检测淋巴结转移并与传统病理诊断相比较。方法 对6例良性疾病、4例乳腺癌、5例胃癌及12例结直肠癌共194枚区域淋巴结进行传统病理诊断和K19mRNA的RT-PCR扩增检测,并进行对比。结果 良性疾病共34枚淋巴结病理和基因诊断均为阴性。病理检查发现有转移的恶性肿瘤区域淋巴结28,其基因诊断均为阳性。病理检测未发现转移的132枚恶性肿瘤区域淋巴结中经基因检测有11枚存在微转移。结论 基因检测淋巴结微转移较传统病理检测有更高敏感性,具有诊断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患者红细胞CR1数量基因型及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红细胞免疫功能与原发性肝癌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94例肝癌、49例肝硬化、46例乙型肝炎患者及80例正常人红细胞CR1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患者红细胞CR1数量基因型与正常人比较相差显著(P〈0.05),其红细胞免疫粘附(RCIA)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0.05);乙肝、肝硬化、肝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复合物(IC)高于正常人(P〉  相似文献   
7.
目的与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56例肺癌石蜡包埋标本进行C-myc基因的研究.结果:C-myc基因扩增与组织学类型、临床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P<0.05),C-myc基因扩增者,分化程度较低,临床病理分期较晚,淋巴结转移多.同时还发现C-myc基因扩增与预后有明显关系(P<0.05),C-myc基因扩增者预后较差.结论:提示C-myc基因可以作为判断肺癌预后的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红细胞CR1密度多态性及活性在乙肝到肝癌的演变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采用PCR RFLP和肿瘤细胞花环法,分别检测了46例乙型肝炎、4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变、94例肝癌患者和80例正常人红细胞CR1密度多态性及活性。结果红细胞CR1基因型,HH型正常人为80%,与乙肝患者的739%无显著差别,但显著高于乙型肝炎后肝硬变和肝癌患者的633%和564%(P<005);HL型正常人为20%,分别低于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变和肝癌患者的261%、306%和319%;LL型正常人与乙型肝炎患者为0,乙型肝炎后肝硬变和肝癌患者分别为61%与117%。CR1活性肿瘤红细胞花环率,正常人为319±75%,分别显著高于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变和肝癌患者的294±691%(P<005)、242±691%和222±766%(P<001)。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人群中红细胞CR1基因组密度多型性与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加HindⅢ酶切技术测定红细胞CR1基因组密度多型性(HH型、HL型、LL型),采用肿瘤红细胞花环试验测定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的能力。结果:在不同人群中,HH型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的能力明显大于HL型红细胞,而HL型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的能力明显大于LL型红细胞。结论: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的能力与CR1基因组密度多型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