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手术适应症和安全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施行手术的36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手术方法及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36例中择期手术23例,急诊手术13例。23例择期手术均为一期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其中4例合并中毒性巨结肠患者通过急诊结肠镜下留置肠梗阻导管暂时缓解症状,再择期行IPAA。13例急诊手术患者均一期行全结肠切除+回肠造口术,二期行IPAA。36例患者中除1例消化道穿孔、1例中毒性巨结肠及1例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行开腹手术,其余33例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36例患者均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UC患者,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选择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UC择期手术、急诊手术中行IPAA,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叶光耀  俞旻皓  钟鸣 《胃肠病学》2013,18(3):159-162
背景: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亚基(CKS)家族在细胞周期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其家族成员CKS2在一些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并与肿瘤的高侵袭性行为和预后不良相关。目前关于CKS2与结直肠癌关系的文献报道较罕见。目的:研究CKS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ealtimeli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3例临床结直肠癌手术标本癌组织、癌旁非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CKS2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CKS2mRNA和蛋白在结直肠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依次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癌组织与正常组织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对CKS2mRNA在不同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趋势无明显影响。癌组织中的CKS2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和pTNM分期呈正相关(P〈0.01),与肿瘤部位无关。结论:CKS2蛋白在结直肠癌中呈高表达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有望成为结直肠癌新的分子标记物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3.
叶光耀  霍砚淼  陈炜  纪均 《中国医药》2013,8(9):1264-1266
目的 分析肝肺综合征(HPS)患者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管活性物质的含量及意义.方法 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09年8月至2011年6月接受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和肝移植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HPS组(18例),慢性肝病组(18例,无原发心肺疾病、非HPS的慢性肝病患者)和对照组(18例,同期因胃肠道肿瘤接受手术的患者),经桡动脉置管和右心导管法抽取桡动脉和肺动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NO、内皮素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环素代谢物(6-keto-PGF1α)、血管活性肠肽(VIP)和雌激素等血管活性物质含量.结果 HPS组、慢性肝病组和对照组肺动脉和桡动脉中NO、内皮素1和TNF-α分别为(122±16)、(111±10)、(102±12)μmol/L(肺动脉NO);(141±21)、(123±21)、(107±13) μmol/L(桡动脉NO);(149±16)、(116±24)、(92±22) ng/L(肺动脉内皮素1);(123±26)、(103±14)、(89±16)ng/L(桡动脉内皮素1);(360±43)、(317±68)、(278±38) ng/L(肺动脉TNF-α);(404±39)、(363±49)、(257±49) ng/L(桡动脉TNF-α),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PS组和慢性肝病组肺动脉和桡动脉中,VIP、6-keto-PGF1α和雌激素均高于对照组[(184±34),(169±24) ng/L比(139±13) ng/L(肺动脉VIP);(204±26),(181±24) ng/L比(141±14) ng/L(桡动脉VIP);(120±15),(119±11) ng/L比(100±11)ng/L(肺动脉6-keto-PGF1α);(124±22),(124±24) ng/L比(105±23) ng/L(桡动脉6-keto-PGF1α),(45±8),(45±10) pmol/L比(39±8)pmol/L(肺动脉雌激素);(43±8),(41±11) pmol/L比(33±4)pmol/L(桡动脉雌激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HPS组和慢性肝病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PS患者肺循环中NO水平异常升高,可能直接导致肺血管扩张,其肺循环中内皮素1和TNF-α含量明显增加,可能通过不同方式诱导NO的合成,在HPS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非手术技能(non-technical skills,NTS)是考察外科医师综合素质的必需条目之一。本研究提出C-NTS的概念,即基于情景化(如病史采集)和录像的非手术临床技能的评分标准,并验证其实际操作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分为导师组和学员组;导师组含三甲医院胃肠外科高年资主治医师4人,均为男性,博士学历;学员组随机选择2018年同科室4名外科基地轮转医生,男性2人,女性2人。导师在培训讨论前后分别参照标准对同一匿名视频评分。应用SPSS 22.0,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及组内评分差异,用Kendall协和系数检验评分一致性。结果 导师接受培训前后,其评分的Kendall协和系数由0.425增长为0.853,后者同时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证实了培训的有效性。结论 C-NTS初步解决了非手术临床技能考核同质化的难点。若组织临床导师展开C-NTS相应讨论及接受培训,可能有利于临床实际教学和评价中节省时间与人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TEM)治疗直肠腺瘤和早期直肠癌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74例直肠腺瘤和早期直肠癌病人行TEM的治疗情况并总结相关经验。结果:所有74例病人均成功施行TEM,术前均行肠镜活检和经直肠内镜超声检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直肠腺瘤46例、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直肠神经内分泌瘤G1期5例、直肠癌13例。13例直肠癌病人中7例T0期,5例T1期,1例T2期。TEM时间(58.3±27.2)min,术中出血(10.4±5.6)m L,术后住院1~4 d,无严重并发症。1例T2期,1例T1期侵及黏膜下层外1/3,予以再入院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所有病人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8)个月,2例直肠绒毛状腺瘤病人术后复发,均通过再次TEM完整切除。所有早期直肠癌和直肠神经内分泌瘤病人术后随访均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TEM创伤小,病人恢复快,治疗直肠腺瘤和部分经过选择的早期直肠癌病人安全可靠。完善的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骶神经刺激术(sacral nerve stimulation,SNS)对无括肌缺陷大便失禁(fecal incontinence,F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无括约肌功能缺陷的2例FI患者,进行为期2周的骶神经刺激测试治疗(peripheral nerve evaluation,PNE;SNS的体外体验治疗)。测试过程中记录排便情况,每周FI次数减少≥50%时为治疗有效;同时进行克利夫兰FI评分表(CCF-FIS)及FI生活质量(FIQL)评分。结果:2例FI患者在测试期结束时每周FI次数均减少≥50%;排便急迫时控便时间由<1 min延长为1~5 min。2例患者的CCF-FIS评分分别由治疗前的15、16分降至治疗后的3、3分。2例患者治疗后FIQL明显改善。2例患者均永久植入骶神经刺激器。结论:SNS在短期内能安全、有效地改善无括约肌缺陷FI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反穿刺技术在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可行性、安全性、短期疗效。方法:2013年2月至2013年7月利用反穿刺技术完成全腹腔镜乙状结肠癌切除吻合术7例、全腹腔镜直肠癌切除吻合术(前切除术)10例、全腹腔镜直肠脱垂复位加固定术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术中通过主操作孔将吻合器钉砧放入腹腔,应用反穿刺技术将钉砧置入吻合肠管的近端,在腹腔内完成病变肠段的切除,近端结肠与远端直肠的端端吻合,标本经自然腔道或在随后的腹部手术时取出。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完全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140~300 min,平均(210±32.8)min;术中出血量20~100 ml,平均(50±17.6)ml;术后住院5~12 d,平均(7.8±1.36)d。术后发生主操作孔感染1例,均未发生腹腔感染、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及吻合口狭窄。术后随访3~6个月,无远处转移、复发、肛门失禁等。结论:利用反穿刺技术可完成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近端结肠-远端直肠的吻合,如病灶可经自然腔道取出,则可免去腹壁的辅助切口,完成完全腹腔镜手术。利用反穿刺技术行肠管吻合是安全、可行的,掌握一定的手术适应证,其临床治疗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比较超声引导下自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自控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对肘关节三联征术后镇痛及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选择肘关节三联征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6~70岁,平均(55.6±18.2)岁,择期行肘关节三联征内固定术。按照镇痛方式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分别为自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C组)和自控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组(I组)。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在超声引导下将导管留置在臂丛神经周围,经导管注射0.33%罗哌卡因30 ml。术后全身麻醉苏醒后,连接电子自控镇痛泵。药液配方:0.2%罗哌卡因,背景输注速率5 ml/h,锁定时间15 min,自控镇痛剂量5 ml,镇痛至术后5 d。术后24 h起进行功能锻炼,每日3次,连续5 d。记录术后1、2、3、4、5 d各个时间点静息和进行功能锻炼时VAS评分,术后6 d行肘关节活动度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并记录术后5 d内导管相关不良反应(渗液、堵塞、脱出等)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置管时均阻滞成功。与C组比较,I组静息状态下3 d及术后3、4、5 d功能煅炼时VAS评分降低(2.5±0.5 vs.3.8±1.1,3.0±0.4 vs.5.0±0.9,2.5±0.4 vs.4.5±1.2,2.1±0.3 vs.4.1±1.0)。术后第6天肘关节活动范围测试及MEPS评分升高:伸肘角度(-2.19±18.01)°vs.(-8.19±12.16)°,屈肘角度(45.15±11.20)°vs.(22.15±7.02)°,旋前角度(19.06±6.75)°vs.(9.10±2.48)°,旋后角度(17.08±5.18)°vs.(10.12±3.15)°,MEPS评分80.80±9.50 vs.64.90±11.21。C组术后5 d内15例发生渗液,5例导管堵塞,10例导管脱出;I组未见导管和局麻药有关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自控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可有效用于肘关节三联征患者的术后镇痛,并增加其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