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了解宜昌市托幼机构消毒现况,促进消毒和预防工作。方法采取现场抽样检测的方法对辖区内托幼机构消毒质量进行调查。结果2004年和2005年宜昌市托幼机构消毒质量总合格率分别为86.95%和94.06%,其中餐具消毒合格率分别为96.14%和98.85%。室内空气合格率最低,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为67.21%和72.41%。结论宜昌市托幼机构消毒卫生质量有待提高,应加强卫生设施及消毒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宜昌市城区医疗机构血液透析管理现状。方法现场调查该市城区7所设有血液透析室/中心的医院。结果该市城区开展血液透析的7所医院在基础设施、布局流程、人员配备、手卫生依从性等方面均存在不足。结论应提高医院血液透析室的准入门槛,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落实层级培训,完善血液透析质量管理体系,加大日常监督管理的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3.
新生期树鼩接种人乙型肝炎病毒的长期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新生期树鼩接种HBV后体内HBV感染标志物的长期动态.方法 6只树鼩于新生期接种人HBV DNA阳性血清,每4-6周抽血1次和每6~12周做肝活体组织检查1次,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Southern blo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动态观察血清和肝组织中HBV感染标志物的消长,用电镜寻找肝组织内的HBV颗粒和用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新生期树鼩接种后48周,3只动物(1、2和6号)血清和肝组织标本经多对引物进行的nPCR,均稳定显示HBV DNA阳性,肝组织HBVcccDNA阳性;FQ-PCR显示血清和肝组织HBV DNA的拷贝数分别为103-104/ml和每微克肝组织总DNA 107~108拷贝;Southern blot检测显示肝组织存在HBV复制中间体HBV cccDNA和HBV单链DN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显示血清HBsAg持续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数量逐步增多的HBsAg阳性肝细胞.其中的1号动物至接种后2年每微克肝组织总DNA仍可测得107~108拷贝的HBV DNA,电镜下可见疑似HBV颗粒.另3只动物除nPCR显示肝组织HBV DNA阳性条带和FQ-PCR显示低拷贝数(每微克肝组织总DNA103拷贝)HBV DNA外,其余的HBV感染标志物均为阴性或一过性阳性.结论 新生树鼩能够长期感染HBV,并且HBV能够在树鼩体内稳定复制和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4.
2011年宜昌市37所医院执行手卫生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宜昌市城区各级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探讨提高手卫生执行率的途径。方法现场调查该市城区37所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发放问卷调查影响手卫生执行的因素。结果37所医院共调查医务人员238名,总体手卫生执行率为32.38%(125/386),其中三级医院为46.81%,二级医院为53.19%,民营医院为23.53%,乡镇卫生院为7.69%,其他一级医院为17.95%,各医院间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患者前、进行无菌操作前、体液暴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和脱手套后6项手卫生指征执行率中,进行无菌操作前(89.58%,43/48)和脱手套后(80.49%,33/41)手卫生执行率最高。护士的手卫生执行率为54.82%(74/135),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妇产科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为83.78%(31/37),显著高于其他科室(P<0.01)。37所医院中,18.92%配备有非手触式水龙头,43.24%配备有干手设施。洗手后, 39.76%(33/83)的医务人员用一次性纸巾擦手或风干机吹干手,13.25%(11/83)自然晾干双手,46.99%(39/83)用工作服擦手。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的前3位因素是:工作太忙(42.86%)、未引起足够重视(38.24%)、手卫生设施不足(36.56%)。结论宜昌市城区医院总体手卫生执行率低,手卫生执行状况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跨种属肿瘤关键基因筛选策略,从已报道的大量肝癌相关基因中筛选、定位出影响肝癌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分子.方法 结合本课题组的前期实验数据及国内外文献数据,建立肝癌差异表达分子的跨种属数据集;对首批筛选出的候选分子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E-FABP),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验证其在人、树鼩和大鼠的肝癌、癌旁及正常肝组织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差异表达情况.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初步建成跨种属肝癌差异表达数据集,RT-PCR检测结果显示E-FABP mRNA在人肝癌及其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7±0.14、0.64±0.12和0.67±0.07;在树鼩肝癌及其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7±0.25、0.73±0.19和0.68±0.19;在大鼠肝癌及其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7±0.22、0.78±0.16和0.80±0.13.人、树鼩和大鼠肝癌组织中的E-FABP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癌旁和正常肝组织,F值分别为20.910、3.807、4.482,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E-FABP在人、树鼩和大鼠肝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癌旁和正常肝组织显著上调.结论 跨种属肿瘤关键基因筛选策略可能有助于发现肝癌关键基因,E-FABP有可能是影响肝癌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分子之一.  相似文献   
6.
宜昌市城区民营医院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宜昌市民营医院的现状,笔者通过对宜昌市城区8所民营医院的人员资质、执业范围、医疗广告、传染病疫情报告、消毒隔离、放射防护及医疗质量等方面检查情况的分析,发现部分民营医院受经济利益驱动,存在非法行医,刊登虚假广告、消毒隔离制度不落实等行为。提出了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严格准入、加强监管等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肿瘤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领域的快速深入发展,与各种肿瘤相关的基因和蛋白已有大量报道,如何从这些海量的数据中鉴定出相关肿瘤的关键分子以用作肿瘤的防治靶点或据此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是肿瘤研究面临的挑战.跨种属肿瘤基因筛选策略是指通过比较不同种属同种肿瘤的基因表达谱间的相似改变,来探寻在该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分子.本文对跨种属肿瘤基因筛选策略的意义及其在肝癌、肠癌和其他几种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