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98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40株MRSA菌消毒剂及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国外学者从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出耐消毒剂的菌株。为了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的耐消毒剂和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状况 ,我们收集了 2 0 0 3年 12月~ 2 0 0 4年 5月苏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分离到的 2 0株MRSA菌和解放军 98医院分离到的 2 0株MRSA菌 ,共 4 0株。对其进行了耐消毒剂基因 (qacA)和 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 (mecA、TEM)、氨基糖苷类耐药相关基因 [aac(6′) /aph(2″)、aph(3′) Ⅲ、ant(3″) Ⅰ、ant(2″) Ⅰ、ant(6 ) Ⅰ ]、四环素耐药相关基因 (tetM)、红霉素耐药相关基因 (erm )、万古霉素耐药相…  相似文献   
2.
大肠杆菌为临床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由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大量出现,其耐药性亦不断发生变迁,给患者治疗带来极大困难。我们测定了大肠杆菌44102等5株细菌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的耐药突变频率。用亚MIC(最低抑菌浓度)连续递增式传代培养筛选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高度耐药株,探讨了氟喹诺酮类药物之间及与其它药物之间的交叉耐药性。1材料与方法1.1菌株来源:大肠杆菌41102由北京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013,018,027,064为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敏感株。1.2抗生素:环丙沙星(CPI。X…  相似文献   
3.
MRSA菌20株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MRSA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进行研究。方法对20株MRSA菌的耐药性和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mecA、TEM)、氨基糖甙类耐药相关基因(aac(6’)/aph(2”)、aph(3’)-Ⅲ、ant(3”)-Ⅰ、ant(2”)-Ⅰ、ant(6)-Ⅰ)、四环素耐药相关基因(tetM)等主要耐药基因进行检测。结果20株MRSA药敏试验除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外,青霉素、苯唑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环丙沙星等均耐药。20株MRSA菌均检出mecA、TEM、aac(6’)/aph(2”)、tetM等β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四环素类、红霉素类耐药相关基因,其中6株还同时检出aph(3’)-Ⅲ基因。结论全部菌株均已携带β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四环素类耐药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4.
5.
传统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操作繁琐、周期较长,且特异性不高,难以满足临床诊疗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人们开发了多种快速、准确、可靠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本文除回顾传统的培养鉴定技术及免疫学方法的发展外,也重点介绍了分子生物学、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质谱等一些最新的检测技术,并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毒力基因阳性情况,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与毒力基因阳性模式的关系。方法收集67株鲍曼不动杆菌,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鉴定,采用比浊法及氧化还原指示剂显色法进行药敏试验。聚类分析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同源性。PCR检测细菌外膜蛋白(ompA)、生物膜形成(adeH、csuA、pgaA)、铁摄取系统(basJ)、磷脂酶D(plcD)、荚膜阳性表型(ptk)和群体感应系统调节(abaI)8种毒力基因,并测序验证。分析鲍曼不动杆菌毒力基因与其耐药性关系。结果毒力基因ompA、adeH、csuA、pgaA、abaI、basJ、ptk和plcD的检出率分别为94%、100%、94%、99%、93%、96%、82%和99%。67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同时检出3种基因的1株(1.5%)、5种基因的2株(3.0%)、6种基因的2株(3.0%)、7种基因14株(20.9%)和8种基因的48株(71.6%)。8种毒力基因阳性48株,多黏菌素耐药率仅为2.1%,四环素为58.2%,哌拉西林等其余13种的抗菌药物耐药率80%;7种毒力基因阳性14株,对除多黏菌素、四环素以外的抗菌药物耐药率78%。聚类分析结果显示,67株鲍曼不动杆菌共分为A、B 2个基因型,A型41株,B型26株。A型可分为A1(27株)、A2 2个亚型(14株),A1亚型主要来自神经外科(7株)、ICU(5株)和呼吸科(3株)等科室,A2亚型则主要来自呼吸科(3株)、心胸外科(3株)、ICU(2株)、神经外科(2株)等科室。B型可分为B1亚型(19株)、B2亚型(7株),B1亚型主要来自ICU(7株)、神经外科(4株)和呼吸科(3株)等科室,B2亚型主要来自ICU(2株)、呼吸科(3株)等科室。结论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可能存在交叉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与毒力基因阳性模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耐多黏菌素和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polymyxin resistant and carbapenemase-resistantKlebsiella pneumoniae, PR-CRKP)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7月至2023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期间检出CRKP的患者资料, 根据对多黏菌素B的药敏试验结果分为CRKP组和PR-CRKP组,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入院前6个月抗菌药物暴露情况、入院时临床检测指标、检出目标菌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住院时间和侵入性操作时间等,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R-CRKP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CRKP感染患者170例, CRKP组123例, PR-CRKP组4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 与CRKP组相比, PR-CRKP组的年龄更高(Z= -2.186, P= 0.029), 入院前6个月半合成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多黏菌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暴露史比例更高(χ2= 3.930、5.414、11.939、8.478, P值均 < 0.05), 入院时诊断为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MRT-PCR)检测9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rimer Express3.0(ABI)和Primer3 Input 4.0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MRT-PCR法,通过构建质粒标准品分析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限和特异性。并对204例临床标本中副流感病毒1、2、3型、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进行回顾性检测。结果 MRT-PCR法检测病原体的最低检出限达103copies/m L,特异性达100%,无交叉反应。204例咽拭子标本中,MRT-PCR检出呼吸道合胞病毒23例,副流感病毒1、2、3型13例,腺病毒15例,肺炎支原体15例,肺炎衣原体3例,甲型流感病毒13例与乙型流感病毒6例。该结果与其他试剂报告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具有快速、准确、特异性强等特点,在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具耐多药特征已是临床抗感染化疗的难题之一。我们收集了2003年12月至2004年4月本院分离到的20株MRSA菌,对其进行了耐药性和13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mecA、TEM)、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常州地区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IgE和总IgE水平。方法采用德国敏筛过敏原检测系统,检测91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和总IgE水平。结果 91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中,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阳性者52例,占57.1%,其中2项及2项以上阳性者26例,占28.6%;血清总IgE阳性者41例,占45.1%。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最高的是屋尘和户尘螨;食入性过敏原阳性率最高的是羊肉。结论吸入性和食入性过敏原诱导的变态反应是导致过敏性紫癜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