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后早期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效果及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本院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急性STEMI患者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PCI术前30min给予rhBNP。记录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PCI术前及术后72天测定血浆脑利钠肽(BNP)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术后24 h内及术后3个月测定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射血分数(EF)。结果用药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窦性心动过缓、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频发室早发生率显著降低;术后,与对照组比较,BNP、CK-MB、CRP、TNF-α、IL-6显著降低,LVEDd减小,EF显著增高。结论rhBNP可有效抑制心室重构,抑制炎性水平过度升高,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肺通气功能对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34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进行肺通气功能检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项肺通气功能参数对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结果 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中有70.59%存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对照组相比多项肺功能指标FEV1、FEV1占预计值%、FVC、FVC占预计值%、MMEF均显著降低(P<0.05),FEV1占预计值%和FVC占预计值%的ROC曲线下面积较大,分别为0.845和0.880.结论 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的肺通气功能显著降低,肺通气功能检查可帮助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诊断.FVC占预计值%可能是诊断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11例起源于主动脉窦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患者的心电生理特征、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患者术前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PVC的特点,测量V1或V2导联r波时限和振幅,计算r波与QRS波时限的比值及r波于S波振幅的比值。术中行主动脉窦内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确定PVC起源部位,并行冠状动脉造影辅助定位后行RFCA。结果11例均有频发PVC,5例有反复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下壁导联QRS波呈R形且高大直立,V1导联呈rS型,胸前导联多移行于V3以前,V6导联多呈Rs型或无S波。V1导联r波时限(84.6±9.8)ms,占QRS波时限的50%以上;r/S振幅比值0.72±0.31。有效消融靶点局部电图V波较体表心电图的QRS波明显提前(35.6±8.9)ms,有效靶点放电2~8 s见PVC减少至消失。结论起源于主动脉窦的PVC其下壁导联QRS波呈R形且高大直立,V1或V2导联r波时限宽(〉50%同导联QRS波),r波振幅高(〉30%同导联S波);主动脉窦内PVC的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功能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LVEF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5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1例,指标根据LVEF水平分为两组:EF下降组(EF值<50%)和EF正常组(EF值>50%).观察肺功能FVC、FEV1、FEV1%、FVC%及PEF%和TLCO-SB%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EF下降组肺功能的各项指标FVC、FEV1、FEV1%、FVC%及PEF%和TLCO-SB%分别为(1.39±0.7)、(1.10±0.5)、(66.2±11.9)、(66.5±17.8)、(61.2±16.9)、(61.4±16.2);EF正常组的分别为(1.95±0.7)、(1.50±0.5)、(79.2±10.4)、(76.5±15.1)、(73.5±14.0)、(72.4±12.0); EF下降组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明显低于EF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肺功能与LVEF存在相关性,可考虑采用肺功能指标作为心功能衰竭的间接测定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是否会影响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的测量结果。方法纳入了2016年7月至2018年9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38例(其中男63例、女75例),在心房颤动发作前后或心房颤动终止前后分别进行ABI测定。每次ABI测定均测定3次后求均值。结果患者心房颤动时测得的ABI低于窦性心率下测得的ABI(左:1.113±0.073 vs. 1.147±0.069,P0.001;右:1.114±0.061vs. 1.149±0.058,P0.001);在快心房颤动组中该差异更加明显(左:1.105±0.076 vs. 1.146±0.074,P0.001;右:1.108±0.062 vs. 1.149±0.061,P0.001);然而在慢心房颤动组中,该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左:1.151±0.044 vs.1.154±0.043,P=0.070;右:1.144±0.040 vs. 1.148±0.043,P=0.095)。结论心房颤动对ABI测量的主要影响在于心房颤动时的心室率,快心室率时会降低ABI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59岁,因反复心悸1年余于2009年12月21日入院.患者1年前始反复出现心悸,与活动无关,每次持续时间不等,最长持续达1个月,无伴随头昏、晕厥、黑矇、乏力表现.有高血压病史1年,否认糖尿病、冠心病、风湿病史.曾多次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1次.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明确.曾两次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示窦性心律,阵发性心房颤动,未见停搏,未见明显长R-R间期;最快心率201次/min,最慢心率36次/min,平均95次/min;最慢心率发生于心房颤动转复窦律时,最长恢复时间为1 874 ms.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期前收缩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和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alr contraction,PVC)可行性、必要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IVT、PVC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PVC的起源部位并行RFCA治疗的资料。结果 3例IVT中2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左后分支的蒲肯野系统,1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游离壁,同时合并另一种游离壁起源的PVC,3例消融均成功,1例复发。13例PVC中7例起源RVOT间隔部,3例起源于RVOT游离壁,1例同时存在两种形态PVC(分别起源于ROVT间隔部和游离壁),2例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13例消融成功,1例复发。结论 RFCA治疗IVT及特定部位的PVC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观察达比加群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慢性肾病患者有效性与安全性。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40例房颤合并慢性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肌酐清除率≥30ml/min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和观察组1,肌酐清除率15~29ml/min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和观察组2。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治疗,初始剂量为3mg/d,根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观察组1组和2组分别给予达比加群110mg和55mg,2次/d,随对照组复查时间复查凝血功能指标,治疗6个月。结果显示,四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22、0.613、0.713、0.425,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38、3.506、4.822,均P0.01),观察组治疗后APT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03、10.015,均P0.01)。对照组患者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6.67%(8/120),观察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2.50%(3/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82,P0.05)。四组患者血尿素氮(BUN),血β2微球蛋白(β2MG),血肌酐(Sc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是治疗房颤合并慢性肾病有效、安全的抗凝药物,综合考虑患者多方面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措施,加强健康教育,使房颤患者认识到抗凝治疗的必要性,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血尿酸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附206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健烽  陈展中  卫展扬 《新医学》2002,33(9):536-537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6例AMI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及其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病死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06例中正常血尿酸139例,高血尿酸67例。高血尿酸组CK-MB峰值较高,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正常血尿酸组(P<0.01或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AMI的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