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6岁,因纳差、乏力伴皮肤、巩膜黄染、尿黄5 d入院。发病以来,上腹部饱胀不适、恶心,无腹痛、发热、盗汗、咳嗽。既往无结核病史。查体:皮肤、巩膜中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化验:丙氨酸转氨酶253.0 U/L,谷草转氨酶171.0 U/L,总胆红素115.1 μmol/L,直接胆红素82.4 μmol/L;肝炎血型学阴性;肿瘤标志物均在正常范围,结核  相似文献   
2.
病人,女,51岁.近1年来患者无明确诱因感上腹部疼痛不适,伴反酸、暖气,疼痛无明显规律,未行检查及治疗.半月前患者上腹部疼痛加重,排黑便,无呕血,无皮肤潮红、无哮喘等,疑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相似文献   
3.
放置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对短期或长期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能有效恢复消化道功能,是危重病人抢救治疗的必要组成部分,是疾病治愈的必要前提。我院自2007年起采用经超细胃镜放置肠营养管实施肠内营养,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肠梗阻患者留置肠梗阻导管,比普通胃管更能有效地吸引肠内容物,降低肠管内压力,减轻水肿,恢复肠道血运及肠管动力,从而达到非手术解决肠梗阻的目的。临床上放置肠梗阻导管的方法很多,我院自2009年起采用超细胃镜引导下放置经鼻肠梗阻导管减压治疗肠梗阻,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我们将鼻胃镜经鼻插入28例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患者十二指肠降段,经活检孔引入亲水性超滑导丝至空肠,退出鼻胃镜,将肠梗阻导管沿导丝送入空肠上段,充盈前气囊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有无缓解、腹围缩小情况及24 h引流量等指标。结果 显示28例患者均1次置管成功,成功率100%。置管时间为10~35 min,留管时间为3~18 d。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24 h引流量480~1 550 mL,平均885 mL;置管24 h后患者腹围(79.1%±20.3%)显著小于置管前(100%,P〈0.05)。可见经鼻胃镜放置肠梗阻导管简便、易行,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疗效确切,应作为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诱发因素、临床特点,以降低对该病的误诊、漏诊率。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9月经肠镜确诊缺血性结肠炎的26例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本组26例患者中88%年龄〉60岁,平均67.4岁。均存在一定的诱发因素,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脑梗死、便秘、心梗冠脉搭桥术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结肠癌术后等。该病早期症状不典型,误诊率达76.92%,其中2例慢性腹痛病例误诊时间20 d。肠镜检查发现本组26例中20例发生在乙状结肠及降结肠,无1例累及全结肠,直肠未见发病。确诊后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大部分病例症状很快消失,病变恢复快,死亡率仅占3.85%。结论 缺血性结肠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尤其对存在易感因素的高危人群,出现不明原因腹痛、呕吐、腹泻、血便或黏液血便,应考虑缺血性结肠炎发生的可能,及早进行肠镜等检查是防止误诊、漏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常规内镜下难以确诊的上消化道各种外压隆起性改变,有时与消化道管壁黏膜层下占位隆起性病变难以鉴别,而超声内镜和微探头内镜超声检查可以明确占位病变的性质、层次及与消化道管壁的关系。我院内镜中心自2000年8月-2008年6月共进行1200例超声内镜检查,其中确诊上消化道外压性隆起改变78例,约占6.5%,现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病人,女,40岁。患者于6年前无明确诱因出现右季肋区不适,当时曾在我院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行肝脏彩超及螺旋CT检查示肝多发囊肿,最大5.00 cm×5.00 cm,曾2次在我院行增强CT及磁共振证实,2010年5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肝动脉造影检查,"不考虑血管瘤,不考虑  相似文献   
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ASH)动物模型 ,探讨NASH发病机制。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模型组 ,检测血清转氨酶、空腹血糖 (FBG)、胰岛素 (FBI)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肝组织匀浆MDA、SOD水平 ,肝组织学改变。于 9周末模型组大鼠已产生胰岛素抵抗 ,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 ,肝细胞出现脂肪变及气球样变 ;14周末血清转氨酶水平及肝组织匀浆MDA水平明显升高 ,SOD水平明显下降 ,肝组织出现炎细胞浸润。胰岛素抵抗与TNFα在肝脏脂肪变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而炎症产生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36例早期胃癌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如何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方法以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我院1998—2010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36例,对本组病人的年龄分布、病变分布、胃镜下病变形态、病理性质及手术后治疗及5年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 36例早期胃癌中,男性占80.6%,发病年龄高峰40~49岁,病理特点以高分化腺癌及印戒细胞癌为主,且几乎所有的癌旁组织均有萎缩及肠上皮化生,其临床表现不一,镜下形态以溃疡型为主。分布:胃窦、胃角、胃体、贲门。病理组织学改变:本组36例患者,低分化腺癌7例,中分化腺癌8例,高分化腺癌14例,印戒细胞癌7例。病变局限于黏膜层20例,黏膜下层16例,全部病例手术治疗后随访5~6年,现存活29例,目前未发现复发和转移。结论大于40岁,尤其有癌前病变的患者,更应警惕早期胃癌的存在,内镜检查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胃窦、胃角等病变易发部位,更应观察贲门、胃体高位等特殊部位,高度重视癌前病变,如萎缩、肠上皮化生、息肉、残胃、异型增生等,多点取材,尤其重视第一点取材的精准,必要时反复多次取材是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的关键,早期胃癌手术治疗后无须任何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