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3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35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肝胆管结石术前、术后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对20例多发肝内外胆管结石病人于手术前后进行介入治疗操作,包括经皮引流术、扩张术、胆道内支架留置术、动脉栓塞术等多种方法。结果通过进行介入治疗可达到不同程度的症状缓解或痊愈,未出现新的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在肝胆管结石外科手术前后的合理应用,可以大大降低手术危险性,并能对部分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提供帮助;胆系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在肝胆管结石的治疗中如能综合灵活应用,可以作为胆道外科手术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介绍用门静脉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对合并门脉癌栓的肝癌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 汇集自2014年以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收治的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患者12例,分析其临床、影像、实验室检查资料,完成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及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术,统计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并发症,讨论支架的通畅情况及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手术成功12例(100%),2例支架未开通,其中1例并发穿刺点出血,1例并发呕血.10例患者接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0个月(2~15个月),平均生存时间8.0个月(2~15个月).术后3、6和9个月及1年生存率分别为7/9、7/9、5/8和3/6.门脉支架平均通畅时间7.5个月(0~15个月).术后3、6和9个月、1年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7/9、6/9、5/8和3/6.随访期内共8例患者行后续TACE治疗,共行TACE 18例次,术后肝功能稳定.结论 门静脉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可以降低癌栓分级、维持支架通畅、保证门脉供血、扩大TACE适应证,对合并门脉癌栓的肝细胞癌患者具有较大的综合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3.
短期反复行GS-TAE治疗伴动门脉瘘肝细胞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短期反复行明胶海绵肝动脉栓塞术对伴动门脉瘘的肝细胞癌的疗效。资料与方法:经CT、MRI诊断肝细胞癌,血管造影确认均有动门脉瘘形成的患者14例,其中男13例,女1例,将明胶海绵碎块与抗癌药混合并行肝动脉栓塞术,明胶海绵颗粒直径均选择在0.5~1mm之间,栓塞次数3~5次,栓塞间隔3~5周。结果:12例治疗后癌灶范围缩小(85.7%),全部14例A-P shunt消失,患者生存时间4~26个月。9例同时伴有门脉癌栓,治疗后8例门脉癌栓缩小或回缩(88.9%),其中1例门脉癌栓甚至完全消失。结论:短间隔反复明胶海绵肝动脉栓塞术是治疗伴动门脉瘘的肝细胞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斑蝥提取物(cantharis extract,CTE)体外诱导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凋亡作用及其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胆管细胞癌QBC939细胞,CTE作用于QBC939细胞48小时,利用CCK-8法检测QBC939细胞增殖率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AnnexinⅤ/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用PI染色检测对QBC939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结果:CTE显著抑制QBC939细胞增殖,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处理48小时的IC50为4.16μg/ml。经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随着药物浓度增加,细胞密度减少,游离变圆的细胞明显增多。AnnexinⅤ/PI双染流式凋亡检测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凋亡细胞数量逐渐增加,药物处理组(1.25μg/ml、2.5μg/ml、5.0μg/ml)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9.52±1.01)%、(15.62±1.88)%、(46.03±4.88)%,与对照组(4.59±0.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检测细胞周期示,CTE能将QBC939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G2/M期细胞比例逐渐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G1期细胞比例逐渐减少。Western blot检测示,CTE处理组细胞增殖相关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降低,相对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家族蛋白Bax和Bid表达增加,而Bcl-2、Mcl-1表达降低,抑制凋亡蛋白家族蛋白Survivin表达显著下降,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表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CTE处理组上述相对蛋白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E处理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hk1表达无显著改变,相对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磷酸化的Chk1蛋白及p53蛋白表达逐渐增加,相对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E显著抑制QBC939细胞增殖,诱导QBC939细胞凋亡,其可能机制与CTE调节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同时调节肿瘤细胞周期相关。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探讨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平扫及增强CT表现.结果 GIST发生于小肠8例,胃部4例,肠系膜1例.肿块向腔外生长者居多,多呈圆形或椭圆形.13例中,良性5例,其中4例直径小于5 cm,密度多均匀,边界清,强化均匀;恶性8例,其中7例直径大于5 cm,密度多不均匀,内部有单发或多发坏死,边界多不清,强化不均匀,4例出现转移.结论 GIST的CT表现没有特异性,但MSCT对其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别及预后的估计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儿静息状态下全脑功能连接异常。方法 对31例CFS患儿(实验组)以及34名健康儿童(对照组),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应用REST软件包进行后处理。两两计算脑区间自发BOLD变化相关系数的z值。应用双尾t检验比较各自的z值来确定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中共发现15个显著的功能连接异常,其中7个脑区功能连接增强,分别为右侧丘脑-右侧内侧前额叶皮层、右侧岛叶-右侧前扣带回皮层、右侧丘脑-右侧岛叶、右侧丘脑-右侧第二躯体感觉皮层、右侧第一躯体感觉皮层-右侧第二躯体感觉皮层、左侧丘脑-左侧内侧前额叶皮层、左侧丘脑-左侧第二躯体感觉皮层,8个脑区功能连接减弱,分别为右侧丘脑-右侧前扣带回皮层、右侧丘脑-右侧壳核、右侧前扣带回皮层-右侧第一躯体感觉皮层、右侧前扣带回皮层-右侧第二躯体感觉皮层、右侧岛叶-右侧第二躯体感觉皮层、左侧丘脑-左侧壳核、左侧第一躯体感觉皮层-左侧岛叶、左侧第一躯体感觉皮层-左侧第二躯体感觉皮层)。结论 内侧前额叶皮层、岛叶、躯体感觉皮质、前扣带回皮层之间的脑区功能连接异常有可能与CFS的发病和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7.
实验犬留置不同类型气管支架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气管覆膜支架植入在实验动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健康成年杂种犬18只,随机平均分为3组,气管内留置不同类型支架,A组留置全覆膜支架(全长6 cm覆膜),B组留置中段覆膜支架(全长6 cm,上下两端各1 cm不覆膜,覆膜长度4 cm),C组留置裸支架(全长6 cm).术后观察动物进食、排痰、呼吸情况,饲养20周后分别处死.观察气管标本大体和HE镜下改变,并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定量分析增生细胞的阳性表达.结果 各组实验犬均未发生支架留置后的急性呼吸困难,有轻至中度呛咳,经观察,排痰量并无明显差异.均可正常饮水、进食,发声无异常.部份犬活动减少.支架不覆膜处,气管内壁组织增生较明显,气管腔狭窄程度大于支架覆膜处.各组HE染色镜下均表现为炎性反应,低柱状上皮细胞鳞状化生、肉芽增生和纤维增生性改变.3组覆膜处与不覆膜处的黏膜增殖细胞阳性表达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不覆膜处的黏膜增殖细胞比率较高.结论 ①气管支架有无覆膜在留置的短期内对于进食、呼吸状况及痰液的排出无明显影响;②气管支架留置后,覆膜段气管内膜组织增生水平要小于不覆膜段;③气管支架留置后,覆膜段的黏膜增值细胞阳性表达小于不覆膜段.覆膜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好.  相似文献   
8.
肝门部胆管癌多枚金属内支架置入治疗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金属内支架治疗复杂型肝门部胆管癌,特别是侵犯肝内胆管的肝门部胆管癌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肝门部胆管癌45例,其中Bismuth Ⅱ型12例、Ⅲa型17例、Ⅲb型10例、Ⅳ型6例。45例均先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后实施胆管内支架置入术,分别以T、Y、X型或其组合方式留置2或3枚内支架。结果45例患者内支架96枚全部置人成功,治疗后胆红素[(312±249)μmol/L]与治疗前[(51±42)μmol/L]相比明显下降(t=4.21,P〈0.01),支架置人后30d内病死率为2.2%(1/45)。平均支架开通时间181.5d(26~473d),平均生存时间215.3d(26~516d)。结论对于复杂型肝门部胆管癌,胆管内支架治疗是一种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方法。特别对病变侵犯肝内胆管的病例,应选择不同的穿刺路径及支架留置方法,尽可能解决更多肝段的胆管引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兔失神经支配缺血后肢急性期毛细血管床血容量(blood volume,BV)动态变化及256层CT灌注成像的评估价值.方法 健康成年大耳白兔40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联合造模组、缺血组、失神经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分别制作右后肢股动脉切除联合股神经离断、单纯股动脉切除、单纯股神经离断及单纯分离股动脉假手术模型.于术后第1、7、14、21和28天行256层CT灌注扫描,计算各组右后肢与左后肢肌肉组织的BV比值(rBV).于术后第14和28天各组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处死动物4只,分别切取双侧内收肌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右后肢与左后肢内收肌毛细血管密度比值(rMVD).各组不同时点rBV采用2×2析因设计方差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rBV与内收肌rMVD的相关性.结果 术后第1天,联合造模组、缺血组、失神经组和假手术组rBV分别为0.31 ±0.15(6只)、0.29±0.12(6只)、0.98±0.08(6只)、0.98±0.07(6只),术后第7天分别为1.69±0.45(5只)、1.63±0.43(6只)、0.99±0.07(6只)、1.00±0.08(6只),术后第14天分别为1.58±0.18(5只)、1.49±0.25(6只)、0.94±0.08(6只)、1.01±0.05(6只),术后第21天分别为1.42±0.41(4只)、1.43 ±0.31(4只)、0.94 ±0.05(5只)、1.02±0.05(5只),术后第28天分别为1.00±0.25(4只)、0.99±0.08(4只)、0.92±0.09(5只)、1.02±0.13(5只),除术后第28天外(F(A)=0.214,P>0.05),缺血因素对灌注参数rBV的影响具有主效应(F(A)值分别为274.268、30.044、65.787、18.886,P值均<0.01),而单纯失神经因素在各时点均未表现出主效应,两因素在各时点均无交互作用.各组rMVD支持上述改变;rBV与rMVD的相关系数为r=0.862(P<0.01).结论 兔后肢缺血后急性期毛细血管床血流灌注表现呈动态变化,合并失神经支配时,并未影响此过程.256层CT可以无侵袭性、半定量评估兔失神经缺血后肢急性期毛细血管床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出血性肾疾病的诊断策略与介入栓塞止血的治疗价值。方法 15例肾出血患者均行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采用(微)弹簧圈、明胶海绵颗粒及PVA微粒栓塞出血点,比较分析手术前后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 15例肾脏出血患者经(超)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均获得了明确的诊断,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对比剂外溢。2个病例采用明胶海绵颗粒、PVA颗粒栓塞,13个病例采用微弹簧圈一次栓塞成功。总有效率93.3%(14/15),肉眼血尿平均术后3天消失,1例栓塞后再发多处出血。术后动态复查血尿素氮、肌酐及血压均正常,平均随访18个月无肾出血复发。结论 DSA是检查肾出血原因的可靠方法,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肾出血为首选治疗办法。选择适当的栓塞材料,可以降低复发率及异位栓塞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