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菌株耐药和毒力基因的检出情况及其与感染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检验科首次分离的180株非重复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以上菌株来自180例ICU血流感染患者的血液样本。根据拉丝试验将所有菌株分为耐碳青霉烯类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CR-hvKP)组和耐碳青霉烯类非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CR-non-hvKP)组,比较两组CR-KP菌株宿主临床特征、碳青霉烯酶、血清荚膜分型和毒力基因的检出情况,并采用Spearman法分析毒力基因与患者脓毒症相关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180株CR-KP宿主中CR-hvKP感染患者62例(34.4%)。CR-hvKP组年龄、合并糖尿病及30 d内死亡比例明显高于CR-non-hvKP组(P<0.05)。CR-hvKP组与CR-non-hvKP组携带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基因和携带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的菌株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U血流...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体外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形态及其细胞表型特点。方法囊型包虫病患者组(cystic echinococcosis,CE)1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healthy donor,HD)15例,采外周血(肝素抗凝)分离单个核细胞后贴壁培养,施加重组细胞因子培养6d,诱导成DC,采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CD86、HLA-DR、CD1a、CD80的表达情况。结果与HD组比较,CE组PBMC诱导的DC表面的树突状突起较少,且细胞表面的CD86、HLA-DR、CD1a、CD80表达降低(P0.05)。结论CE组患者PBMC诱导的DC形态不典型,表面分子的表达降低,细胞活力降低,对T细胞的刺激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的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体外培养的方法,并与磁珠分选法进行比较.方法 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再分别应用磁珠分选法、贴壁法对PBMC进行培养,应用重组人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诱导获得DCs.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分别在第3、5、6天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细胞活力检测;经过1、2、5 h的贴壁培养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细胞表面CD14、CD1a、HLA-DR的表达以确定最佳贴壁时间;经人重组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后,对所获得的细胞检测CD14、CD1a、CD86、CD83、HLA-DR的表达.采用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评价DCs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经贴壁2 h后诱导培养的DCs形态较典型.磁珠分选法获得的DCs第5、6天细胞活力[(53.333±5.774)%、(38.333±7.638)%]明显低于第3天[(68.667±3.215)%,P均<0.05];贴壁培养法获得的DCs第3、5、6天的细胞活力[(92.667±3.055)%、(94.000±1.000)%和(94.667±1.5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37,P>0.05);贴壁培养法获得的DCs第3、5、6天细胞活力均高于磁珠分选法(t值分别为9.374、12.021、12.527,P均<0.05).PBMC经磁珠分选前后CD1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457±12.351)%、(41.914±14.858)%,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5,P>0.05).单核细胞表面CD14的阳性表达率在培养2 h时[(35.267±4.658)%]高于培养1、5 h时[(15.033±6.189)%、(21.233±4.895)%,P均<0.05].培养第6天,DCs表面CD14的阳性表达率[(2.200±1.356)%]较第1天[(32.328±14.517)%]明显下降(t=5.467,P<0.05),CD1a的阳性表达率[(43.371±16.250)%]较第1天[(12.300±6.223)%]显著升高(t=2.545,P<0.05);而CD86、CD83、HLA-DR的阳性表达率[(16.857±5.686)%、(9.343±5.230)%、(72.800±17.881)%]与第1天[(12.550±16.758)%、(6.250±1.323)%、(64.671±15.58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52、1.137、0.907,P均>0.05).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随着淋巴细胞的增多,增殖能力下降.磁珠分选法中,DCs与淋巴细胞的比例为1:50、1:100时,细胞增殖能力(1.502±0.055、1.507±0.029)较1:10时(1.859±0.049)降低(P均<0.05);贴壁培养法中,DCs与淋巴细胞的比例为1:100时,细胞增殖能力(1.545±0.066)较1:10时(2.015±0.301)降低(P<0.05).在DCs与淋巴细胞的比例相同时,两种方法得到的DCs在刺激T淋巴细胞方面的能力相近(P>0.05).结论 与磁珠分选法比较,贴壁培养2 h后的人外周血PBMC再行诱导可获得形态与功能较优的DCs,且此法稳定、简便、经济,是一种适于基础、临床研究的DCs体外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已开始用于治疗肝病[1].有人认为BMSCs抑制肝纤维化[2],也有人认为它促进纤维化[3].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肝损伤过程中,BMSCs对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目的通过对感染泡球蚴小鼠肝脏的自噬相关蛋白以及巨噬细胞不同分型的检测,探讨在泡球蚴感染过程中自噬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取雌性BALB/c小鼠1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建立泡球蚴感染小鼠模型,于感染90天处死,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的病理学变化,利用免疫组化等技术检测肝脏中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利用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法进行肝脏组织巨噬细胞与自噬相关蛋白共定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肝脏巨噬细胞M1、M2表达水平。结果感染90天时,实验组小鼠肝脏自噬相关蛋白LC3、p62表达均增高,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08±0.3和1.85±0.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60.114和434.116,均P<0.01);实验组小鼠肝脏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LC3、p62与巨噬细胞存在共定位表达,Pearson’s相关系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32.219和36.325,均P<0.01),Manders重叠系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05.410和140.665,均P<0.01);实验组小鼠肝脏巨噬细胞数增加至31.74±1.68,M1型巨噬细胞增加至66.46±1.82,M2型巨噬细胞减少至22.46±0.6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09.358、194.001和759.194,均P<0.01)。结论泡球蚴感染小鼠肝脏自噬相关蛋白高表达,促进巨噬细胞以M1型极化,抑制M2型极化,以减轻炎症反应,帮助机体清除病原体。  相似文献   
7.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影响大鼠肝脏癌变过程中肝脏血管报道目前不多。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脏癌变过程中血管生成的影响。 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摸球法均分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单纯造模组和空白对照组,前2组以二乙基亚硝胺为诱癌剂制备肝癌模型,空白对照组仅给予正常食水作对照。 结果与结论:单纯造模组8只大鼠形成肝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9只大鼠形成肝癌,肝脏携带SrY的阳性细胞,MRI影像中可见较多占位性病变,而单纯造模组占位病变数量明显较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5,P =0.026);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平均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单纯造模组(P < 0.05)。说明在二乙基亚硝胺制备的大鼠肝癌模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促进血管的生成而促进肝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在包虫囊液刺激下泛素连接酶Stub1对Treg细胞转录因子Foxp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比的包虫囊液粗抗原HCF(1∶2、1∶5、1∶10、1∶100)体外刺激HA-Foxp3a-Jurkat稳转系细胞;收集细胞,进行CD4~+CD25~(hi)CD127~(lo)T细胞分选,对分选的nTreg进行体外扩增,然后分别用1∶10、1∶100浓度比的HCF体外24、48h;收集nTreg细胞,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Foxp3、Stub1蛋白表达情况。将工具细胞HEK293T细胞系分为两份,均进行HA-Foxp3a、myc-Stub1两种质粒的共转染,其中一份直接于转染后36h收集并裂解细胞,另一份在转染36h后进行HCF刺激时间依赖试验(HCF干预24、48h),收集细胞。两份细胞分别用anti-HA和anti-myc抗体作双向免疫共沉淀试验并检测Foxp3与Stub1两种蛋白的相互作用有无影响。结果 HCF为1∶10、1∶100时均可检测到HAFoxp3a蛋白;HCF浓度为1∶2或1∶5时未检测到HA-Foxp3a蛋白表达;且当HCF在较低浓度时(1∶100),HAFoxp3a的蛋白表达较其它各组增强。在一定浓度HCF刺激下,nTreg细胞随着HCF干预时间的延长,Foxp3蛋白表达减弱,而Stub1的蛋白表达与Foxp3蛋白相反。干预nTreg细胞24、48h时,HCF 1∶100刺激组Foxp3蛋白表达较1∶10刺激组增强。双向免疫沉淀试验显示,HEK293T细胞共转染HA-Foxp3a、myc-Stub1质粒后,随着HCF作用细胞的延长,Foxp3和Stub1蛋白的相互作用减弱。结论在持续感染状态下,包虫囊液参与调节Foxp3蛋白的表达。HCF可减弱Foxp3与Stub1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增强Stub1蛋白的负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的变化.方法 将56例受试者分为:健康志愿者(HD)组20例,肝囊型包虫病(CE)组18例,肝囊型包虫病合并胆瘘(BF)组18例.流式细胞仪胞内染色分析法检测各组受试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比例,ELlSA检测血清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水平.数据行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CE组患者外周血Th17/CD4+T淋巴细胞比例为(0.23±0.11)%,明显低于BF组的(0.76±0.43)%和HD组的(0.52±0.50)%(t=2.225,t=4.077,均P<0.05),而BF组和H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1,P>0.05).血清IL-17和IL-23在CE组分别为(12.1±3.7)ng/L和(84.4±46.0)ng/L,明显低于BF组的(15.5±4.1)ng/L和(138.6±37.9)ng/L(t=2.515,t=3.649,均P<0.05),也低于HD组的(14.8±4.4)ng/L和(138.1±48.7)ng/L(t=2.401,t=3.706,均P<0.05),而BF组和H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4,P>0.05).各组血清IL-17水平与IL-23水平呈正相关(r=0.657,P<0.05).结论 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明显减少,血清IL-17、IL-23水平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肝包虫病免疫逃避中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09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4例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将74例受试者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20例,肝囊型包虫病组21例,肝复发囊型包虫病组15例和肝泡型包虫病组18例.应用ELISA法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清中Treg相关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IL-10,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和IL-23的表达,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其结果.结果 IL-17在健康对照组、肝囊型包虫病组、肝复发囊型包虫病组和肝泡型包虫病组的表达分别为(16±5)、(13±4)、(13±5)和(11±3)ng/L,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5,P<0.05);而肝囊型包虫病组与肝复发囊型包虫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P>0.05).IL-23在健康对照组、肝囊型包虫病组、肝复发囊型包虫病组和肝泡型包虫病组的表达分别为(139±50)、(106±53)、(107±48)和(72±27)ng/L,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4,P<0.05);而肝囊型包虫病组与肝复发囊型包虫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P>0.05).IL-10在健康对照组、肝囊型包虫病组、肝复发囊型包虫病组和肝泡型包虫病组的表达分别为(3.1±0.8)、(4.3±2.0)、(4.2±1.4)和(5.5±2.2)ng/L,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8,P<0.05);而肝囊型包虫病组与肝复发囊型包虫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P>0.05);TGF-β1在健康对照组、肝囊型包虫病组、肝复发囊型包虫病组和肝泡型包虫病组的表达分别为(26±7)、(37±7)、(33±9)和(38±7)μg/L,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3,P<0.05);而3种肝包虫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6,1.81,P>0.05).Th17/Treg(IL-17/IL-10)在健康对照组、肝囊型包虫病组、肝复发囊型包虫病组和肝泡型包虫病组的表达比例分别为5.7±2.6、3.6±1.5、3.4±1.9和2.1±0.7,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6,P<0.05);而肝囊型包虫病组与肝复发囊型包虫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P>0.05).血清中,IL-17和TGF-β1呈负相关(r=-0.23,P<0.05);IL-17和IL-23呈正相关(r=0.70,P<0.05);IL-10和TGF-β1呈正相关(r=0.46,P<0.05).结论 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平衡在肝泡型和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明显向Treg应答偏倚,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失衡可能参与肝包虫所致免疫逃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